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69715
大小:19.9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04
《观察的范围教案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普化镇中心学校任萍珍【教学内容】北师大出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35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理解观察点、观察角度、观察范围三者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平面图,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
2、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直尺、铅笔【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鹊楼》,指名朗读。师: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中,哪一句表达了诗人登山临水时的感受呢?谁能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揭示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课题。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一)探究“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1、课件出示情景一:小猴爬树(1)师边出示情境图边说: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又大又甜的桃子落了一地,不远处的小猴闻到果香便跑了过来,可是却被眼前的一堵墙挡住了视线,小猴子怎么才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呢?师
3、:看,小猴子爬到了点A的位置,它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师指着墙角下一点:这个位置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吗?为什么?生:看不到,因为它的视线被墙遮挡住了。师:它到底能够看到多大的范围呢?我们在图上又该如何表示?(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师边示范画图边介绍新名词:观察点、阻碍点、盲区、观察区的含义,并强调:AA’这条线表示人的视线,是一条虚拟的线,而人的视线又是直的,因此在画图时一定要画成直的虚线。2、师追问: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点,会发生什么呢?生:会看到更多的桃子。师:是吗?你能通过画图的方式来验证你的想法吗?
4、师:如果小猴子爬到了C点,你还能找到他的观察范围吗?请你在作业纸上动手画一画。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作品展示评价,注重错例解析。师:纵观三次观察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师小结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二)探究“观察范围随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1、课件出示情景二:变化的楼房师提问: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如何确定呢?学生小组内议一议,找出观察点和阻碍点,再独立动手画一画。2、师:接下来客车继续向前行驶,司机所能看到B楼的部
5、分会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1)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2)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画图来验证一下吧!学生独立画图,展示汇报。(3)师: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是观察点还是阻碍点?生:观察点在变化。师问:结合以上汽车行驶过程中观察范围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汇报。(4)师总结板书:观察点离阻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离阻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1.课件出示喜洋洋登高图,学生看图
6、填空。2.课本第35页练一练第1、2题。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4、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伴说一说。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观察的范围观察点阻碍点观察范围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位置及观察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7、。《观察的范围》教学反思本节课根据教学设计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基本达成了预设教学目标。首先,古诗欣赏导入,小游戏激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接着,通过“猴子爬树”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学会用画图法表示观察的范围;创设“行驶中的汽车”情景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位置及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方法探究新知,找到规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然后,设计不同的练习(
8、如电灯下的影子,猫和老鼠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境)有效促进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内化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整节课节奏把握不到位,前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