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08934
大小:8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30
《九年级语文上册《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1长春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春版九上《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一、 了解外国散文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欣赏外国的美文。二、 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三、 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四、 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五、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二、 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三、 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四、 体会列夫·托尔斯
2、泰的人格魅力。五、 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一、 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二、 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 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如画的山水流连忘返时,当我们偶遇一位绝世的佳人目瞪口呆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对,是美。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奇妙的感觉。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便是一篇绝妙的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3、》。咦,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它到底美在何处。二、 作者简介(幻灯显示)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
4、《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 朗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四、 课文分析出示图片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同学回答)1、发现美。(幻灯显示)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
5、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同学回答)明确:对,是朴素,就是一种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那么,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我们找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感受美的句子,看看我们自己对这些有没有同感。(同学回答)2、感受美。(幻灯显示)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
6、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可见,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确是顶礼膜拜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同学回答)明确:课文中有一个词——“庄严肃穆”,就很能说明问题。托尔斯泰的墓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外观并不是很美丽,为什么能在作者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墓主人的人格力量。如果墓主人换作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作者所崇拜的大文豪托尔斯泰
7、的话,这个墓就一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墓了。正是这种肃然的敬意使作者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思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回答)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幻灯显示) 问: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问: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答: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出示图片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问:几位
8、伟人墓比较说明什么? 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3、表现美。(幻灯显示)1墓地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对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