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382440
大小:8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01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九年级语文《谈生命》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谈生命》课前预习: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相关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阅读的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
2、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 3、情感、目标: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评价任务:1、初读课文识记积累。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3、精读课文合作交流。4、品读课文探究感悟。5、想象联想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1.请大家伸出你的手,紧贴在你的胸口,感受自己心脏是跳动。 2.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观看有关生命的图片。 请同学们谈一谈对生命的感受。 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
3、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历经一个世纪,饱受百年苍桑的冰心老人对生命又有这样的感悟呢? (二)初读课文识记积累 1.简介作者:冰心(感受她对生命的理解,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2.词语:(略)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看图片,在背景音乐伴奏下听课文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写了生命象什么?领悟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规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 挑朗读水平好一些的学生读: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四)精读课文合作交流 文章结构分析,形成板书
4、 4师:作者说生命象“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你更赞同那一个说法,说说自己的认识。 生:畅所欲言------ 师:(过渡)这篇文章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寻读 师:以第二段为例,请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推荐小组中的代表发言,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生:“快乐勇敢”写出---- “享乐”是----;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
5、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 师:朗读指导:注意把握朗读技巧(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
6、美好的享受] [文学作品的美是内敛的,是开放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这需要我们去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说话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过渡: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的自然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几点思考?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那一句或哪几句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的后半
7、部分——生命的本质。 [这是作者对自然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也是教学文本内容的整体完成] (五)品读课文探究感悟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4(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学生就直接谈课前摘录的有关生命的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