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到点 从点到面

从面到点 从点到面

ID:43349205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30

从面到点 从点到面_第1页
从面到点 从点到面_第2页
从面到点 从点到面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面到点 从点到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综观中考作文,泛泛而谈、空洞肤浅之作不在少数。湖北省某市中考作文话题是“公德的呼唤”,一位考生写了一篇题目为《我看公德》的考场作文:  公德是人们在公共生活和交往时的准则、规范,人们通过公德对社会生活产生约束作用,从而使社会和谐。  可是有些人却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发生,校园里雪白的馒头、米饭随处抛洒,公用的水龙头总是清水长流。  公园里的鲜花总会被弄成残枝败叶,青翠的草坪上小径纵横,名胜古迹总有刺眼的“到此一游”的痕迹。  节日摆在街头装点市容的鲜花、彩伞本来姓“公”,不几天就如“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面对这些事例,我感慨万分。  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全面建设和谐的社会,公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具有社会公德。  作者审题无误,扣住了“公德的呼唤”这一话题,但小作者浮想联翩,种种“缺德”的现象尽收笔底,处处都想点到,处处无法展开,文章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浮光掠影,难得高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朦胧一片的情形呢?关键是作者写作时没有找准一个熟悉的点。话题作文的一大优点,是给了考生较大的发

3、挥空间,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但弱水三千,我们只能取一瓢饮――要把目标定位到一个点上,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  考生不知道写作时确定一个熟悉的着力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训练不到位。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一种“从面到点,从点到面”的思维训练,不会找点、找不准点的困境就可冲破。    一、从面到点    所谓从面到点,就是面对一个较大的话题,准确地定位要写的具体内容。在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例文中,所写的各种事件虽然都属于“公德的呼唤”这一范畴,但面面俱到,空泛肤浅,文章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要

4、准确地“定点”其实很容易,只需在话题的范围内,对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比较筛选,从中找出一个感悟最深的具体事件、一幕生动的场景就行了。在上例中,作者如果把思路从写某一类事,缩小到写某一件事上,比如选择发生在妈妈医院里的那件事来写,是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的。  再看一个“从面到点”的成功例子。某省中考作文是以“答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对“答卷”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围绕“答卷”产生了许多欢笑与痛苦,看到这个话题可以联想到许多人和事;另外,生活中处处有“考试”,需要时时交出各种形式的“答卷”。“答卷”有具体

5、的,也有抽象的,话题内容非常丰富。要写好以“答卷”为话题的作文,就需要从面到点地准确定位,从纷纷扬扬的“答卷”中找出自己最熟悉的“那一份”来写。有一位聪明的考生,对云南滇池的今昔变迁比较熟悉,他摒弃了其他种种“答卷”,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切入“答卷”这一话题。前些年:  滇池污物漂浮,臭气熏天,成为公害……  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整治:  久别的红嘴鸥又回来了,鱼儿在蔚蓝的湖水里畅游,渔歌在清新的微风中荡漾,岸边草儿青葱,花儿绽放,天更蓝,水更清……  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出昆明人“终于交给滇池一份满意

6、的答卷”。阅卷老师对此文评价很高,认为在选“点”上高人一筹。从面到点,也就是一个“化”的功夫,化大为小,化生为熟。    二、从点到面    从点到面,就是对所写的点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过具体而微的细节,看到事件所体现的本质,从而给所写的小事一个归属。比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从点到面的典范。八岁的时候,瘦弱的“我”与伙伴们冒险爬上了悬崖,在陡峭的半山腰,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陷入困境,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一小步一小步地回到了地面。这是一件具体的小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点”,

7、但作者从这件小事中看到了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东西: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所谈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一来,就把一件小事归类于人生智慧这一大的方面,这就是从点到面。  从写话题作文的角度来说,从面到点,是从大的话题中选择具体的写作内容;从点到面,就是从具体的写作内容,回归到大的写作话题

8、上。不能从面到点,写作会流于空泛;不能从点到面,文章的主题就突出不出来,难以切题。  一位中学生写了一篇以“以人为本”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作者先由面到点,写了一件具体的小事,片段如下:  妈妈在屋里走动时,总像怕踩到地雷似的,迈着轻轻的脚步,我好生奇怪,妈妈说咱家的地板就是张爷爷家的天棚,走路声音大了爷爷奶奶受不了。  我奇怪地反问,为什么咱家楼上总是搞出咚咚的声音?妈妈说,楼上有一个两岁的妹妹,她要长大,蹦啊,跳啊,需要运动。  接着作者由点到面,回到话题本身:  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