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ppt课件

《消渴病》ppt课件

ID:43339676

大小:271.0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9-10-08

《消渴病》ppt课件_第1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2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3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4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5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6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7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8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9页
《消渴病》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消渴病》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消渴主讲人:梁昊1定义2病因病机3诊断标准4临证要点定义消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精亏损,燥热偏盛,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阴精亏损1单纯的阴精亏损。例如脾胃虚弱不能消谷运化,临床特点神昏纳差便溏明显热像不突出,或没有热像。病机:饮食中水谷精微直趋于下,故小便甘而浊,全身肌肉失养以至日渐消瘦。脾胃虚弱不能为胃行精液故口渴多饮。治疗补益脾胃,方剂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方药加减。脾胃虚弱日久若有湿浊蕴结应加祛湿化浊药,兼有淤血应活血化瘀。2单纯阳虚衰导致的消渴。肾阳虚

2、衰,不能蒸腾气化,水精不布,口渴多饮。下焦不摄则多尿。临床特点尿量多浑浊如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方药金匮肾气丸一类的方剂加减。2热邪导致的阴精亏虚1肺胃燥热型临床特点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尿混而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方药消渴方白虎人参汤加减。2消渴日久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心肺则烦渴易饥,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热內燔,消烁津液。上犯于肺,中范脾胃,下犯于肾。以治肝脏为主兼以清火生津。3消渴失治,不知调摄即可百证变出。4临床痈疽,久治难愈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5有的患者三消症状

3、不明显,中年以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病久伴有肺痨,水肿,中风,雀目等症应做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6消渴日久多半有痰湿浊邪淤血津液亏虚等,应及时驱湿和活血化瘀治疗原则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本病的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清热润燥,养阴清热为本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治上消者,宜润其肺;治中消者,益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益滋其肾,兼补其肺。”糖尿病属中医学"

4、消渴"范畴,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传统的观点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家多从肺胃肾三焦论治,视为经典方法。然则,五脏六腑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近年来,许多人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的框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从心论治:《素问·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的形成原因责于心。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至今,清热降

5、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所以,除了传统的"三消分治",我们更应该注意从肝肾心"三脏合治",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付糖尿病这个顽疾。治疗消渴应谨守病机,随证治疗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病机是脾虚,如果脾虚则引起胰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糖的代谢障碍,出现以血糖升高为标志的糖尿病。刘河间曾云"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陈修园认为消渴"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口不渴矣"。从肝论治:《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清代著名医家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中指出:"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明确了肝在消渴发病中的地位

6、。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分别从肝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消渴是一种涉及多脏多腑的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以肺脾胃肾为主,不仅仅局限与这几脏几腑。临床疾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多发性,不一定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临床上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消渴,例如上热下寒型表里兼病型也有阴经和阳经同病型等等,因此消渴病的治疗应该以三消理论框架为基础,突破固定的理论框架。若消渴兼有外感,应用六经辨证合以脏腑辩证,有标着,表里分清主次先后论治,无表证者,以八钢辩证为主。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病在那些脏腑,有主次的论治。治疗消渴病

7、的治疗不仅局限于几方几药。在临床治疗中应抓住病机和主要脉证来选择有代表性的方药随证治疗。消渴。中医治疗糖尿病则从《黄帝内经》开始积累了上千年的临床经验。在《内经》中有大量类似糖尿病的相关论述,主要以“消渴”或“消瘅”等病名出现。《内经》中有明确论述指出“消渴”与五脏均有密切关系,但是后世医家的论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五脏与“消渴”病的关系,各有不同见解,其论述散见于历代医籍中。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三消”理论,主要以肺、胃、肾对应上、中、下三消来解释“消渴”病的病机。与《内经》的论述有所不同

8、。我们在临床的实践观察中也发现,用“三消”理论来指导治疗“消渴”病存在一些局限。而《内经》的“消渴”病理论,虽然历经了数千年时间的考验,却依然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但是“消渴”病的相关论述在《内经》中却散见在诸多篇章中。而且相关的病名也有“消渴”“消瘅”“肺消”“鬲消”“脾瘅”“肾热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渴利”等十余个名称,这就给我们研读《内经》原著,发掘《内经》理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内经》的“消渴”病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了解和学习《内经》“消渴”病理论,并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