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99308
大小:141.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9-29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语文5月适应性练习试题(二)(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
2、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②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
3、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
4、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24-③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
5、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④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⑤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
6、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
7、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C.“诗教”文艺观
8、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答案】1.C2.D3.D【解析】【1题详解】-2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偷换概念,根据文本“作为‘仁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