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86672
大小:87.1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30
《河北省涞水县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河北省滦水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2.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Z制”,“商人无嫡庶Z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制在
2、西周以前己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簡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量的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直接派人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中国古代出现类似现象的时候,政治上主耍表现为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4.据《春秋左传》记载,春
3、秋时期,国与国间种种来往,仍多少遵守着周公所定封建制度下的礼文来维系。此种礼文,在当时乃为霸业所屏(凭)。这表明当时A.周礼具有国与国交往公法的性质B.周礼对诸侯国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C.周礼已沦为各国玩弄权术的工具D.尊崇周礼是诸侯国称霸的决定因素5.《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吋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C.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6.秦汉以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
4、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D.由封闭到开放7..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8.苏东坡在《论养士》屮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5、:“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岀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B.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C.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D.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9.屮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屮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6、别居”10.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屮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瓦解11.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
7、做是为了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1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屮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8.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
8、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A.军机大臣位卑权重具有决策权B.军机处取代了南书房C.军机处的设置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9.《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屮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理象在屮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A.唐代以來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C.社会进步弱化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