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29690
大小:63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0-05
《从鸦片战争看二轮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思维·视野——以“鸦片战争的起因”为例看二轮复习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从一道试题说起……2、中国()的通商制度——种种限制、阻碍1、中西“没有邦交”:——距离远、不给西方平等传教士马礼逊博士的中文教师,每次去授课的时候,身旁必须随带一只鞋子和一瓶毒药,鞋子表示他是去买鞋子的,不是去教书的,毒药是预备万一官府查出,可以自尽。
2、填空: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中国的通商制度“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1793年(乾隆58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3、从“容忍”到要求“改变”第一,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第二,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第三,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第四,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他们提了哪些要求?对英国的上述要求,你怎么看?贺寿的礼品也多达600多箱,据说从天津运往北京时,动用了90辆骡车、40辆独轮车、200匹马和3000名脚夫。“请”: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英国人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上述目标?1583年和159
3、6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两度写信给明万历帝,要求通商,但没有送达。1759年,英国商人洪任辉的不满广东官员盘剥,前往北京告“御状”,被押至澳门囚禁三年;1787年,派出凯恩卡特使团要求中国取消贸易限制,和平经商,互设使节,因大使中途病故而没有到达;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失败而归;1816年,派阿美士德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通商和互派使节,嘉庆帝不愿接见,后被逐出京城。4、由此,蒋廷黻对于鸦片战争的根源,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知道和平交涉的路走不通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人则称为通商战争东西对打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
4、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西方人)要跨进中华帝国沉沉的大门却往往艰难…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后来那么多的“要挟狂悖”之气……他们带来了贵重的礼物……俯伏在皇帝前面……恭行了三跪九叩首的礼节,希望用这种行为在中国取得贸易特权……带走的多半是深深的失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西冲突的焦点是中国传统朝贡贸易制度与西方自
5、由贸易制度的对抗…实际上从15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世纪中,中国已不知不觉地被卷入世界市场…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海运大开已三百年,中英的接触已两世纪,彼此互感不满,中国虽无调整之意,英国则已不耐,认为非变不可……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而非战争。反动买办文人蒋廷黻所写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本蓄意歪曲近代史进程的“著作”。鸦片战争就是由于英国殖民者实行可耻的鸦片走私贸易和武力侵略政策导致发生的,蒋廷黻对此却颠倒是非,明目张胆地替侵略者开脱罪责,甚至制造“侵略有理”论。鸦片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为什么?陈其泰:(1993年著)《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6、〉的开拓意义》英国,已经变成了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习惯于海盗行为的英国政府,为要打破中国的大门,可耻地进行臭秽的鸦片贸易,再加上凶横无理的武装攻击;——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说一说:他们是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原因和性质的?鸦片战争就是一场英国蓄意制造的侵略战争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
7、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这是一道“错题”!它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肯定一种观点而否定了其它种观点。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不能“把一种观点绝对化”。1、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拓宽分析和答题的角度以“鸦片战争的原因”为例,你可以从前面提供的材料中,获得哪些分析的角度?建议:做一份1500—1840年前后的中外大事年表,从中还有新的思考角度。2、回归教材,看看教材怎么说:但又不迷信教材,不固守教材19世纪上半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