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ID:43178660

大小:41.5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27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25X2=50分)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A.思想内涵的丰富性B.核心理念的多样性C.治国措施的深刻性D.传播阶层的广泛性【答案】A【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

2、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2.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观点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道家老子的观点,故选A项;孔子和孟子是儒家,韩非子是法家,都和题意不符,故排除BCD项。3.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A.世官制B.察举制C

3、.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错误。4.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解析】“汉

4、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5.在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5、“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的来源,故D项正确;宋朝以科举制为主,并不推行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的理解。6.朱熹编注《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人人心。他的著作中对社会群体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反映了A.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B.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C.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D.朱熹理学强化等级与秩序【答案】C【解析】【详

6、解】根据“对社会群体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可知反映了理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故选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A项;成为正统思想的结论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而不是等级与秩序的强化,故排除D项。7.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是A.朱熹B.程颢C.陆九渊D.王阳明【答案】A【解析】【详解】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A项。程颢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排除B项;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

7、即是真理”,排除C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排除D项。8.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不包括以下哪一个A.巩固封建统治B.培养社会责任感C.维护社会稳定D.禁绝个人欲望【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时期,儒家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基础之上,形成理学思想,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并把“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些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稳定,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齐家而平天

8、下”可知,理学有利于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理解错误,“灭人欲”不等于禁绝个人欲望,符合题意,故选D项。9.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