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ID:43143638

大小:80.5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6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杜甫诗三首学习自主化•目标明唏化V课程学习目标:目麻解读1.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2.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3•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在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情的理解。2.了解诗人生平和各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积极参与讨论交流。3.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屮关键词句,设想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过殺导学化•导学规范化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雉点1.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2.掌握情呆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杜甫

2、沉郁顿挫的诗风。3.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c>放学建议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2.引导学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分析景物意象,体味诗人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帮助学牛自读自学,迅速捉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能体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材斛仕&化•仕息矢童化弘背景知识推送文S1.《秋兴八首(其一)》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笫一首。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

3、怀”之意。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不但悲白然Z秋,更是悲人牛Z秋和国运衰落Z秋。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Z感和家国Z忧,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2.《咏怀古迹(其三)》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血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止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口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吋,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3.《登高》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

4、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示四旬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乂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诗的风格,基木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乂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木

5、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1.《秋兴八首(其一)》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H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己55岁,处在人生Z秋,眼看來LI无多,叶落归根Z念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组诗。2.《咏怀古迹(其三)》安史Z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屮表达白己

6、的深沉怨恨。1.《登高》安史之乱己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乂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诗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诗人來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屮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知识笹接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主要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的

7、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但也有少许变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笫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排律。知识同题化•问题层次化、自主学习导引1.朗读课文中的三首诗,分别找出这三首诗押韵的字。[H我核对]律诗规定偶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首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