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00797
大小:27.5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7
《论荀子思想对养成教育的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荀子思想对养成教育的意义李晓丽(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摘要:荀子的人性论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以及环境的作用,由此肯定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其理论启示我们养成教育的可能性以及礼仪引导、环境塑造、个人学习为主的养成教育方法,辩证把握荀子思想的阶级局限性,重视养成教育的普及。关键词:荀子;性恶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溯源大多是从中国哲学、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分析养成
2、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而对养成教育与古代文化的理论溯源研究成果较少,本人认为儒家思想尤其是荀子的思想对现代养成教育的推行有独到的借鉴价值。一、荀子人性论强调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荀子思想首先从他的性恶论开始。所谓性恶,不是指人性本身,而是指人性具有趋恶的本能,若顺纵人性不予节制,便会出现恶的结果。性恶论长期被视为理论界的异端,其争论焦点在于对人性的假设是有向恶发展的心理倾向还是人性本质是恶,对于前者,肯定了自然性在社会现实意义上的发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于后者,夸大了人的自然性,是先验论的代表。本人赞同前一种观点,荀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恶是因
3、为它超出了圣人规定的“度量界限”和礼义道德。荀子说:“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1]389具体说,无论尧、舜、桀、跖,还是君子、小人他们的本性都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即恶的一面。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性如不加以节制,不仅对人的社会性发展起制约作用,甚至带来社会秩序的紊乱。由此理解荀子思想的用意,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后天的社会性改造,为今天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哲学启蒙,提出了养成教育的现实必要性。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提出了养成教育的可能性。人之
4、善从何而来?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385“伪”是指人为,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之发生的变化,这就把“性”与“伪”分开了。另一方面,“性”与“伪”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正因为人性本恶,圣人与小人亦同,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其关键在于“化性起伪”。荀子认为,为了改造恶性,“必将有师法之化”,“必将求贤师而事之”,这样,“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身日进于仁义且不自知也者”[1]397。《儒效》篇也说:“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1]106这是说,人没有师法,本性恶的一面
5、就会任意发展;有了师法,就会增加知识的积累。师法来自于学习的积累,不是来源于先天的本性。单靠本性不能达到改造性恶的目的。所以荀子将师法称之为“人之大宝”。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1]95只要肯学习,接受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呢?可见,荀子肯定了人性向善依靠的不是先天的自然性,而是后天社会化的教育,尤肯教育对“化性起伪”的作用,为养成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二、荀子思想为养成教育提供方法指导人性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自古至今都对人性
6、本善还是恶的讨论纷争不断,荀子从人的现实欲求出发提出人可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把恶的一面放大,因此提醒人们不要把人的善性估计过高,应当强调社会法治和良性环境对人的行为习惯的熏陶,对于普通人的人性如何进行改造呢?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方法,即靠礼义的引导,教育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人的自觉的学习,为养成教育提供方法指导。第一,荀子提出以礼制性,是养成教育的机理。荀子把心视为“先于理性的感情控制的力量”。以心知礼、执礼恰当地调节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使人们的情绪符合于“礼”。礼是如何来的呢?以后天的礼义修习,以心灵的教化认知,形成道德理性的“礼法”,并以此来调节“性
7、之好、恶、喜、怒、哀、乐”。荀子亦云:“说故、喜怒、哀乐、爱恶、以心异。心有征知。”[1]367也就是说,“心”对悲哀、欢乐、爱好、厌恶等欲望感受不一样。王先谦曰:“说者,心诚悦之。故者,作而致其情也。”故“心有征知”之谓,“言心能召万物而知之。”[2]417所以,“心”是可以鉴别万物、治理五官、控制情欲,“心也者,道之工宰也”。[1]371知礼到执礼,最终形成的是人遵礼的习惯。习惯能够改变意志,即习惯能强化“心”的道德志向,帮助“心”一以贯之地走向道德之路。虽然人们本身有强烈的欲望与感情,但只要不断训练,就能够使礼节在个人身上正确体现,这可以作
8、为克服本性的证据。总之,礼节越来越熟悉,本性就越来越易被控制,则“心”也可免于被本性遮蔽,从而能占有道德实现的有利地位。荀子把“能”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