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99990
大小:3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6
《茅屋为秋风所所破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冯靖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包含的感情。2.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情怀。【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内容】一、课堂导入·求新知1.导入语:我么曾学习过杜甫的一首诗《春望》。(学生齐背《春望》)《春望》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今天,我们将再次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名篇,那就是产
2、自安史之乱最为剧烈时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作者简介(学生结合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教师课件展示以便补充。)3.解题:①为……所:介词结构,表示被动②简介“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联系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初读体会·知大意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标注生字字音2.学生自读课文3.全班齐读课文提问:1.通过刚刚的朗读和听读,你知道本首诗采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3、(叙事和抒情)2.根据对课文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三、吟哦讽诵·品细节小组合作讨论:结合细节,给各场景加上一个标题,并说说对各小节的赏读,揣摩诗人当时的心情如何?▲例:第一诗节:标题:“秋风破屋”“怒号”用拟人的修辞描写出了秋风的猛烈和强劲。“卷”字在描写秋风之时,比“吹”字更能突显秋风的力度。除此之外,还有“飞”“洒”“挂罥”“飘转”等动词,通过描写茅草的状态,表现出了秋风的猛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痛惜焦急)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表达出来。▲第二诗节:讨论“群童抱
4、茅”还是“群童抢茅”更合适?补充本诗的时代背景: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无可奈何)请同学个读诗歌,体悟情感。▲第三诗节:“雨夜无眠”“雨脚如麻”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出雨点的密集“冷似铁”长期的颠沛流离
5、,被子又破又脏,没有时间清洗和更换。追问:雨夜来临之前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环境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③烘托人物悲凉的心境④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时局)此时,诗人的心情可以如何形容?(悲痛愁苦)四、知人论世·悟情感过渡(屏显):别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是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幸福和痛苦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是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齐读第四段,抓住关键
6、词“独破”“足”体悟作者推己及人的情感——忧国忧民。过渡语:在狂风骤雨来袭的秋夜,诗人脑海中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是“天下寒士”茅屋俱破,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迫切想要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出诗人的豪迈气概。五、课外延伸·懂诗人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3.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
7、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4.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六、课堂小结:结束语:本诗先叙事后抒情,诗人由自己在动荡战乱时期的不幸遭遇,推想社会上仍有许多像他一样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俗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诗圣杜甫已然超越了这个境界,具有“穷却兼善天下”的情怀,诗人的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带着对课文
8、新的理解,饱含情感,齐读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