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

ID:43098472

大小:82.4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25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_第1页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_第2页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_第3页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_第4页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德州诉詹森(焚烧国旗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标准文档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焚烧国旗案)(Texasv.Johnson,491U.S.397(1989))[案件事实]1984年,共和党在达拉斯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被告约翰逊参与了政治游行活动。这次游行的目是反对里根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某些达拉斯的大公司。在游行过程中,约翰逊焚烧了一个国旗。示威者散去后,一位目击者收集了焚烧后的国旗残余,并将其埋葬在自家后院。尽管几名目击者在审判中证实,他们在国旗被焚烧的过程中感情上受到严重冒犯,但没有人受到任何人身伤害或威胁。后约翰逊被起诉定罪,被判入狱一年并罚款2000美金。后来德克萨斯州刑事上诉法院推翻了判决,案

2、件上诉到最高法院。1989年,最高法院以5:4维持了州刑事上诉法院的判决,即约翰逊的行为属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表达行为。[本案名言]对焚烧国旗最适当的反应莫过于挥舞自己手上的国旗;对抗焚烧国旗者传播信息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向熊熊燃烧的国旗致敬;维护熊熊燃烧的国旗的尊严,最值得肯定的手段正是本案一名目击者所做的:庄严地埋葬国旗的余灰。惩罚亵渎国旗,并不能使国旗变得神圣;相反,这样做只会削弱这一令人崇敬的象征所表达的自由。最高法院作为宪法的最后解释者的角色已经确立起来了,但在美国的政府制度中,最高法院的角色绝不是柏拉图式的监护人对负责公共舆论的国会议

3、员们进行告诫,仿佛他们是些逃学的孩子。“无代表则无税”的呼声鼓舞着那些推翻英国王权统治并创建美国的先人,其理念是服从政府的人应当对通过何种法律有一定的发言权。民主社会一个最崇高的目标就是,以立法惩罚被视为犯罪和深深触犯大多数人的行为——无论是谋杀、盗用公款、污染还是焚烧国旗。一项痛苦而又基本的事实是:国旗保护那些蔑视它的人。[判决书意见]布仁南(BRENNAN)大法官宣布法院判决如下:格里高利·约翰逊(GregoryLeeJohnson)在公开焚烧美国国旗以表达政治抗议后,被判亵渎国旗从而违反德州的法律。本案提出的问题是:对约翰逊的判决是否与宪法第一

4、修正案相符合?我们认为:不符合。[讨论与分析]从法律上讲,本案的争议在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与宪法第十修正案所保留给州的权力之间的冲突,后面这个权力被笼统地称之为“治安权”。不过,在本案中,州行使的治安权有着个独特的意义,就是捍卫一种作为国家统一象征的国旗。由此,对于言论自由权和治安权之间的权利分配而言,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推理思路,一种就是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讨论对于言论自由限制如何才是合理的,一种就是从保护国旗这个国家象征不受亵渎的角度来思考言论自由应当采取的方式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档。两种不同的推理思路,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判决结果,或者说两种

5、不同的政治立场,决定了选择两种不同的推理思路。本案的多数意见就选择了自由派的思路,即从言论自由出发来探讨对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而反对意见则选择了保守派的思路,即从国旗的神圣性出发,讨论言论自由所采取的不同形式。一、作为背景的几个案件德州给惩罚约翰逊的理由是从治安权出发的,一是有保护国旗作为国家象征的完整性的利益;二是有防止破坏社会治安的利益。对于第二个问题,最高法院的反驳就是约翰逊的焚烧国旗的行为并没有引起破坏社会治安的骚乱,因此要把对他人“严重冒犯”与“破坏治安”区分开来。由此,问题就转变为他人“严重冒犯”和“破坏国旗的象征意义”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

6、保护的言论自由的关系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解决焚烧国旗的行为是不是属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要保护的内容。这需要对表达自由和焚烧国旗相关的判例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说的是“言论自由”(freedomofspeech),但最高法院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很快就超越了言语本身,而变成了一种思想的“表达”(expression)。比如,在1919年的Abramsv.UnitedStates案中,霍姆斯就强调言论自由不仅仅是言语交流,而且是思想的自由传播。按照这个思路,言语仅仅是传播思想的一种方式,尽管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而在1964年的Co

7、xv.Louisiana案中,戈德堡(Glodberg)大法官区分了“纯粹言论”和“言论附加”。由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没有规定游行、示威的自由,在Cox案中,戈德堡被作为政治抗议的游行、示威看作是发表不同政治意见的言论自由的“附加”,从而纳入到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中,尽管对其保护要比“纯粹言论”弱得多。在1968年的盎布瑞(O’Brien)案(“征兵登记卡案”)中,最高法院区分了表达自由中的言论成分和非言论成分或“非传播性行为”。该案的背景是1965年美国入侵越南,遂要求年满18岁的男子要到征兵局登记,盎布瑞等三人当众焚烧了征兵登记卡,表达他们的反战思想

8、。上诉法院判决联邦法律限制当事人的言论自由,因此违宪。但最高法院以首席大法官沃伦为首,7:1(一名大法官缺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