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95755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5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沙河子镇中心学校常彦超曾多次见到过这样的场景:阳光下,假期里,几位同学相约去文具店买到了自己喜欢的文具,离开那里后,他们又来到了一个小区的公园,在那里追逐嬉戏,尽兴过后,各自回到家里,同家人一起欣赏电视节目。他们虽然还小,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这个社会接触,与周围的人打交道,自然、有礼貌的沟通方式,使他们与这个环境与这个社会融为一体,他们在享受着这个社会带给他们的一切方便和快捷,社会也因他们的表现而显得那样和谐、亲切。如果潜藏在这些孩子身上的交往能力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每个学生都具备的,那么
2、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老师的贡献就是卓越的,他们为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开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课程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教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
3、的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一个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现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应使学生如身历其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规则在哪里》一课,有关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这一知识点,可以让几名同学表演丢手绢的过程,有人在游戏中故意不遵守规则,使游戏没办法做下去,失去了乐趣,从而让大家认识到游戏不能没有规则。让学生演了评,评
4、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交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得到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二、挖掘资源找到回归生活的切入点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良好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力得到初步的培养,以提升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
5、我们可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习《大家都在学》一课,舅舅、爸爸、妈妈最近一段时间在学习什么本领,并向其询问学习的理由是什么。在讲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一一说明,最后让学生说说大人们也在学习的重要,说说大人们除了要忙工作还要学习,从而感觉到学习的必要性,为了将来工作后不再学更多的知识、技能,所以现在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文化知识,各种本领。三、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知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
6、,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
7、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四、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称为非认知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构成。非智力因素参与人们的智力活动与思维活动,可以对学习起促进、定向、导向、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多种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
8、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品德课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的角度上,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存在,应与社会和谐共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认知上的铺垫。当今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加快了人们工作的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同时也突显了个性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