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邓球柏(长沙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3)摘 要:“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
2、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5)06-0004-07 一 “仁”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一)“仁”德
3、的由来与发展1、先秦之“仁”德“仁”这一道德条目,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仁”源出《尚书》。《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六经》言“仁”盖始于此。《尚书·金》“予仁若考”,指一种好品德。史臣赞美尧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亲”乃“仁”
4、之根柢。为了改变“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的社会状况,舜命契“敬敷五教”,莫先于父子有亲。唐虞之道以爱亲为本。可见“亲”之一字乃“仁”德之根源,故《说文解字》“亲”、“仁”互训,谓“亲、仁也”、“仁、亲也”。成汤乃契之后裔,其德行以“仁”为体,以“宽”为用。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有若之言似孔子者也,《论语》记载其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为了使人们懂得“仁”之本在于“孝、弟”。曾子授《孝经》而卒传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其为
5、《大学》之传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仁”指的就是忠、恕、孝、悌、慈、爱。因而“仁”德是《孝经》道德思想的核心。孔子之前,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或“仁爱”思想的提出,是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分不开的。《国语·晋语》上有“爱亲之谓仁”。周单襄公谓“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国语·周语下》),乃是“爱亲之谓仁”的延伸与扩大。孔子的“仁”,乃是对以往“仁”德的总结和发展。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泰伯》)。他的学生有子谈得更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6、之本与。”(《学而》)所以孟子说:“亲亲,仁也。”(《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这就是说,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心理基础;“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是指“爱亲”的心。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八佾》)仁人“爱人”的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将“仁”由“爱亲”推广到“爱人”,不仅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而且体现了质的飞跃。第19卷 第6期2005年1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JOURNA
7、LOFCHANGSHAUNIVERSITY Vol.19 No.6Nov.2005收稿日期:2005-10-16作者简介:邓球柏(1953-),男,湖南祁东人,长沙大学副校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导师。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泛爱众”(《学而》)。由家庭的仁爱产生家庭和谐,扩大到社会的仁爱产生社会和谐。因而孔子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并且将“仁”的德目细化为“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之适用于治民,就是“养民也惠”。“惠”是“仁”的五个德目之一,故《说文解字》训“惠,仁
8、也”。仁惠包括“富之”、“教之”(《子路》)、“使民以时”(《学而》)、“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曰》)。孔子的仁民惠民伦理是他“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周公“敬德保民”仁德的重大发展,并为孟子的“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仁”德提供了伦理基础。孔子用“爱人”定义“仁”,“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了包含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