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57358
大小:25.9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5
《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高岗山门镇中学教师:金慧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3、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3、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导读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了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文中告诉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求得人与自然
3、的和谐共处,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报告文学作家高岗的脚步来到我国西北地区曾经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罗布泊,探个究竟。1、罗布泊简介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它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1941年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1972年罗布泊干涸时仅为450平方公里。2、展示教学目标,重难点。3、检查预习,字词读音和释义。4.报告文学文体:二、整体感知课文问题展示,
4、小组探究1、课文标题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小组交流后明确:罗布泊,曾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失了,成了荒漠。2、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消失?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失带来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小组交流后明确:罗布泊过去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罗布泊消失于20世纪70年代。消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现在
5、的罗布泊变成了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胡杨林成片死去的令人恐怖的荒漠。罗布泊的消失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1、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明确: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2、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对西部大开发提出哪些忠告?小组讨论明确: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
6、和建设。三、研读赏析,品味语言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对比,有的引用数据,有的用修辞手法,有的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同学们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比比哪组找得多、找得准!)对比手法: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引用数据:“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7、,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文中还有几处)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拟人手法:“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
8、而痛惜不已。直抒胸臆: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全文表达了作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