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51286
大小:242.25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6
《【同步练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三畅言教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步练习◆选择题1.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这里表达的主张是()A.中西文化相互对立,不可兼容B.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C.抨击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D.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2.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重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点具
2、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三畅言教育3.陈独秀在1916年曾撰文道:“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将批判矛头指向( )A.君主专制制度B.北洋军阀统治C.传统伦理道德D.旧文学4.1916年2月,胡适与陈独秀通信,表示有“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之意。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文学革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改变了民国政府教育的旧体制B.清除
3、了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D.促成了白话语体的广泛应用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一面是反叛,反叛沦为工具的礼教:另一面是坚守,坚守的是儒家理想。”上述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B.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C.反对旧道德推崇西方文化D.没有能认清儒家思想的本质6.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
4、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B.“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C.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D.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7.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8.前期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①提倡民主和科学②提倡新道德③提倡新文学④宣传马克思主义A.①②③B.
5、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三畅言教育9.萧功秦在《危机的变革》中提到: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变革精英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变革必须是急剧的、大幅度的、全面而根本性的。于是出现了一种价值倾向是:与自己古老的历史传统做根本的告别是走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下列最契合这种价值倾向的近代社会思潮是()A.实业救国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民主科学10.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A.反对新文
6、化运动学习西方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11.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纡在给蔡元培校长的一封信中,嘲笑白话文写作是“引车卖浆者流”的工作,而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则斥责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的文言文是倒退,这种新文体不可能在进化与竞争的法则下生存。林纡和严复对白话文的态度说明()A.新文化运动未深入下层民众B.白话文率先在北大校园里使用C.对文学革命存在着较大争议D.新文化运动对思想界影响巨大1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西方文明“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禆于现实生活者
7、,吐弃殆尽”。可见陈独秀鼓吹西方学说的真正目的是()A.促进社会的全面革新和进步B.彻底颠覆中国的传统文化C.实现穷思极解泛文空论的理想D.把西方文明融入中国儒学文化中◆综合题1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溯诸人类生活史,而求其原因,殆可谓为基于自然之影响。但问题是,东西民族因文明之不同,往往挟种族之偏见,以自高而卑人。其实,平情论之,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不过,我们必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