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45030
大小:10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6
《【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❹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若北京犬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辛弃疾词两首》♦教材分析J辛弃疾既是著名的词人,乂是爱国的典范。他的词打上了深深的爱国的烙印。其屮《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他六十多岁筹划北伐,施展雄才大略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时写下的一首词。两词所写的年代不同,横跨了作者的半生,但悲愤的情感却没有改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
2、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屮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川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课前准备【教学方
3、法】倾情诵读一整体感知;体会情感一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一品味语言。【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L丿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i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O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作者
4、介绍辛弃疾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己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吋,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岀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
5、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辛弃疾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儿种特殊的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里所选的两首词虽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时期,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即都表现了他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上的雄健、豪放,两首词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词多些昂扬、激奋;晚年之作则转向了苍劲、悲壮。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慷慨沉郁的悲歌
6、,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辛弃疾满怀着爱国的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感慨唏嘘,激情难抑,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三、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阕1、词屮哪些句子是景色
7、描写,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秋江、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明确:(1)秋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2)山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FI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
8、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