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养生

浅谈针灸养生

ID:43041529

大小:2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4

浅谈针灸养生_第1页
浅谈针灸养生_第2页
浅谈针灸养生_第3页
浅谈针灸养生_第4页
浅谈针灸养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针灸养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针灸养生健康与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中医养生学对人类防病治病、延缓衰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倾向未病先防,强调修心养性,动静结合,饮食调理,同时还讲究四时不同的养生方法,并辅以药物、食疗、针灸等手段从而怡养天年。众所周知,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手段,在临床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其效果是得到了国内外中西医和广大患者的认可的。但是,针灸可以作为一种养生保健的手段这些年来却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甚至忘记。其实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针灸以防治疾病、抗老延寿的实践,

2、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黄帝内经》对针法和灸法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分别有明确的记载。《素问·刺法论》云:“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也,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明确指出针刺有保全精神"调养真气"维护机体自然状态的养生作用"并非专为治疗疾病而设。《素问·刺热论》则说明赤色为五脏热病先兆,据赤色所见部位不同"辨所病脏腑"予以针刺"可预防五脏热病发作。《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把针刺治未病的医者称为上工。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若人能慎养,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3、: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其中论述了可用针灸方法来达既病防变的目的:《伤寒论》中则有关于应用针刺调补胃气,防太阳病邪再入阳明经的论述"此为既病防变的具体应用。《灵枢·经脉篇》说:“灸则强食生肉”;《灵枢·官能篇》也说:“阴阳皆虚,火当自之”。以后的文献记载,均从不同侧面记载了针灸尤其是灸法可以延年抗老,使得灸法得以推广应用。《扁鹊心书》云:“于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院……虽未得长生,亦可保命百余年矣”。唐·孙思邀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

4、则瘴病温毒,不能着人”。还说:“吴蜀多行灸法,语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明当时不仅医师,即使一般人群,也常常用灸法来保健防病抗衰。宋代王执中所著(针灸资生经》,明确推崇摄生保健灸,认为灸气海、关元等穴位有强壮抗衰等作用,可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并亲自实践,说:“予年逾壮,往寒夜观书,每觉脑冷,饮酒过量,脑亦疼甚,后因灸此(指自会穴,在头部正中线上,前额骨与顶骨陷者中取穴)而愈”。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指出保健灸是防治老年病的重要方法,对保持老年健康和延年益寿有很好的作用,他说:“余年五

5、十,常灸关元五百壮,即服保健延寿丹,渐至身体健康,羡进饮食。六十三岁时,因优怒忽见死脉,脉于右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见矣,每年常如此矣,遂得老年康健”。说明灸法具有强壮延年作用,“阳精若壮千年寿,阴精若在必长生”,灸法保健延年的作用可见一斑。由此可见,古人养生保健十分倚赖针灸疗法,但从从文献记载来看针刺和艾灸相较,艾灸养生保健的文献内容更为丰富。在具体应用中艾灸也多于针刺,针刺多用于既病防变,而正常机体的未病先防则多用灸法。这是因为艾灸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病后防

6、复、强身健体及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更好的功效。针灸养生保健的腧穴以任脉的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及膀胱经的膏肓俞、肺俞、风门、还有足三里、绝谷、涌泉等穴位为主。针灸学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迅速提高,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已日益为人们所向往,经济简便、无任何毒副作用的针灸疗法,便受到极大重视。如近年来我国不仅采用传统的隔药饼灸,也应用现代经穴灸疗仪照射保健穴位,来提高老人免疫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保健灸,在临床实践上有所发展,如提倡:十七、八岁灸风门,以预防感冒

7、和肺结核;至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使生殖系统健康发育;三十至四十岁左右灸足三里,防止衰老和预防疾病;到了老年加灸风池.以使牙齿坚实、目睛明亮、血压正常等。现代学者在应用上仍然沿用古代针灸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和机理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将针灸扩大用于美容、减肥、戒烟、戒毒等其它领域,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那么针灸抗老延年的原理,它主要在于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协调脏腑,以达到治病强身、防老抗衰的目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气血逐渐衰减,气血运行的力量也逐渐

8、减弱,而出现气虚血淤的病理状态,若行以艾灸或者别的灸法甚至针灸并用,可以补益五脏元真之气,疏通郁滞之血,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通过针灸对人体特定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之气,增进新陈代谢,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引起的。”《内经》中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肺虚,就咳嗽;肾虚,小便就多;胃虚,就会胃痛。按照“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中医理论,运用针灸调气,使气血调和,达到康复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