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14315
大小:74.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5
《《汪容甫先生行状》注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扬州府江都县人。少孤(幼年丧父。汪中七岁时,父亲汪一元去世。因家贫无力外出求学,母亲邹氏亲自教他《四书》),好学(喜爱学习)。贫不能购书,助书贾(书商。贾,gŭ,商人)鬻(yù,卖)书于市,因遍读(通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年二十,应提学使(官名。又名提督学政,尊称学台,简称学政,清代省级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明清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监督考核。初入学为附生(附学之生员),根据岁考、科试成绩发奖学金(廪米),拿了廪米的叫做廪生,廪生中间特别优秀的叫增广生(亦名增生,因于廪生外增额,故名),汪中父亲汪一元即以增生终。地方官挑选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祖国大清国。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会试考中进士的贡生被称做“贡士”];[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侍郎因培督学江苏,试《射雁赋》……榜出,列扬州府属第一,入江都学为附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乾隆三十三(1768)年,汪中二十五岁,迁居仪征花园巷)盐艘(sōu,船的总称)阸于火(“戹”“阸”“阨”,“厄”的异体字。厄,遭遇灾难。厄于火,遭遇火灾。汪中《哀盐船文》:“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发生火灾),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焚死无算(不计其数。极言其多),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杭世骏(1695-1772或1696-1773),清代学者。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晚年曾主讲扬州安定书院)序(作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声名远扬。显,显扬、传扬)。当世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如郑赞善虎文(郑虎文(1714-1784),清浙江秀水人,字炳也,号诚斋。乾隆七年(1742)进士。官赞善)、朱学士筠(朱筠(1729-1781),清顺天大兴人,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朱珪兄。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散馆授编修,擢侍读学士,曾督安徽、福建学政。学问渊博,好汲引人才。筠,yún),卢学士文弨(卢文弨(1717-1795),清浙江仁和人,字绍弓,号矶渔,又号抱经。卢存心子。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编修,直上书房,官至侍读学士。弨,chāo)、王侍郎昶(王昶(1724-1806),清江苏青浦人,字德甫,号述庵,学者称兰泉先生。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刑部右侍郎。昶,chǎng),见先生所撰,咸叹赏(赞赏)以为奇才(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众之人)。年二十九,始颛治(专门研究。颛,通“专”)经术(经学),与家大人(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此指王引之之父王念孙)及李进士成裕(李惇,字成裕,又字孝臣,江苏高邮人。清代学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刘教谕台拱(刘台拱(1751-1805),清江苏宝应人,字端临。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官丹徒县训导。经学家、训诂学家。教谕,学官名。)共讨论(商讨辩论)之。[迁居仪征的这一年秋天,汪中去江宁参加江苏乡试。将发榜时,他让人守在长江北岸静候佳音,不料等到的却是落第的消息。据说本已初定中式,但终遭黜落。乾隆三十七(1772)年九月,汪中二十九岁,又去泰州参加提督江苏学政彭元瑞主持的拔贡考试,试题是《牛李维州论》。彭元瑞看了汪中试卷,十分惊叹,列为上等,但在发榜时却没有放在第一等,而是改为二等第一名。据说汪中曾与扬州安定书院山长蒋士铨争论经史疑义,得罪了蒋,两人关系紧张。学术之争上升为意气之争,蒋认为汪桀骜不驯,人品有问题,向同乡好友彭元瑞进言,有意打压汪中,因为拔贡考试是要品学兼顾的。从考试结果看,蒋士铨的话确实起了作用。这对汪中来说又是一次沉重打击。经此二役,汪中的科考意识淡漠许多;这时他又结识了刘台拱、李惇、邵晋涵、王念孙等一批学者:5 他的主要精力开始放到学术研究上了。]其后,谢侍郎墉(谢墉(1719-1795),清浙江嘉善人,字昆城,号金圃,又号东墅。乾隆十六年(1751)以优贡应南巡召试列第一,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先后凡九掌文衡。)提学(清设督学道、提学使等,俱简称提学。这里是动词,担任学政)江左(此指江苏),[谢墉曾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四十八年(1783)先后两次出任江苏学政,大力奖掖江苏优秀学子。乾隆四十二年(1777),汪中34岁,侍郎谢墉督学江苏,试经解、策、赋、诗,汪中均列第一,举为拔贡生;乾隆五十年(1785),阮元22岁,经过仪征县学一年多的学习训练,学业大进,这年科试,获得一等第一名,成了“廪膳生”,就是领取国家全额奖学金的秀才。谢墉曾不无自得地说:“余前任督学得汪中,此任得阮元,皆学人也。”(阮元《吏部左侍郎谢公墓志铭》)]特取(特地选拔)先生为拔贡生(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再下者罢归,谓之废贡)。每试,别为(另外设置)一榜(告示应试录取的名单),列名诸生(已入学的生员)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先,占先、胜。先,一作“上”。清·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三《书谢少宰遗事》:“予之上容甫,爵也。如以学,则予于容甫北面矣。”《清史稿》卷三百五列传九十二:墉以督学蒙谤,然江南称其得士,尤赏江都汪中,尝字之曰:“予上容甫,爵也;若以学,予於容甫北面矣!”上,亦有“超过、胜过”义,训见《汉语大词典》、《〈世说新语〉大词典》。以,介词,表示论事的对象、依据及标准,相当于“以……而论”、“就……而论”。《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孟子·万章下》:“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爵,爵位、官位。学,学问。北面:面向北。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这里指拜人为师、行弟子敬师之礼。)[容甫,汪中字。古人称人以字,表示尊敬。卑辈对尊辈称字,平辈之间亦称字。谢墉称汪中“容甫”,惜才爱士之心溢于言表。据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先君闻之泣下”。近人刘禺生《世载堂杂忆》之《张之洞遗事》:张之洞(号香涛)中探花,徐致祥(号季和)在翰林院,应为前辈。季和因抄袭文章之故,刻意避免之洞,出入易道,宴饮不同席……两人相值于座中,季和大窘,之洞谈笑自若也。入席,季和请之洞首座,之洞亦请季和首座,同席者曰:以翰林辈行论,季和应坐首席。季和曰:予之先香涛,以科名(科举功名)也;论学问、文章,则予当北面事之矣。之洞乃坐首席。]其见重(受到重视)如此。朱文正公(朱珪(1731-1807),清顺天大兴人,字石君,号南厓。乾隆十三年进士。通经学,与兄朱筠并负时誉。卒谥文正。乾隆五十一年(1786),朱珪以侍郎的身份督学浙江,汪中往谒(乾隆五十二年正月),作《广陵对》。全文采用朱珪与汪中问答的形式,是一篇用骈体写成的扬州地方志)提学(同上)浙江,先生往谒(前往拜访),答述(指答对)扬州割据(指占据一方领土,成立政权)之迹(事迹)、死节(为保全节操而死)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字),博综(博通)古今,天下奇文字(奇文,奇妙的文章)也。毕尚书沅(毕沅(1730-1797),清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乾隆后期官至湖广总督,坐衔兵部尚书,时人称之“毕尚书”)总督湖广,招来(招揽。来,又作“徕”,招来,使……来)文学之士(包括文士和学士,即文人学者)。先生往就(去应聘,入毕沅幕府)之,为撰《黄鹤楼铭》[据《容甫先生年谱》,此文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歙程孝廉方正瑶田(程瑶田(1725-1814),清安徽歙县人,字易畴。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授江苏嘉定县教谕。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孝廉方正,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书石(书于石),嘉定钱通判坫5 (钱坫(1741-1806),清江苏嘉定人,字献之,号十兰。乾隆时以副贡游关中,以直隶州州判官于陕西。工小篆。钱大昕之侄。坫,diàn)篆额(用篆字书写碑额),时人以为三绝(指才技特异,独一无二)。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诗文的总称)、金石之学(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罔不(无不,没有一样不)综览(总观;通览)。乃(副词,表承接,然后、于是)博考(普遍广泛地查考)三代(指夏、商、周)礼经(礼仪,礼制。详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二大戴礼记中“礼仪”条),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名物,谓名号物色。《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象数,谓龟筮。《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古人以龟示其象,筮以言其数,然后有占,言其凶吉),益(增补)以论撰(论说叙录)之文,为《述学》内、外篇,识议(见解)超卓(高超卓越),论者(清·徐有壬《述学故书跋》:“嗟乎!此岂唐、宋以下儒者所能见及哉?”)谓唐以下所未有。尝著《春秋述义》,以明(阐明)《左氏春秋》,未成而殁(死、去世)。为文根柢(植根。柢,dǐ,树的主根,比喻事物的本源或基础)经史,陶冶(熔铸、融会)汉魏,不袭(一作“沿”。沿袭)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于古,故卓然(卓越貌)成一家言(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王念孙《汪容甫述学叙》:“至其为文,则合汉、魏、晋、宋(按:刘宋)作者,而铸成一家之言,渊雅醇茂,无意摩放(模仿),而神与之合,盖宋以后无此作手矣!”卢文弨《祭汪容甫文》:“文章何师?西京、邺下。汴都、临安,未始嚅炙。”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尤善属文,土苴韩、欧,以汉、魏、六朝为则。”阮元《容甫小传》:“雄于文,熔铸汉唐,成一家言。”]性(性情)质直(朴实正直),不饰容止(仪容举止),疾(厌恶;憎恨)当时(指当时的人们)所为阴阳拘忌(阴阳,指“择日”、“星相”、“占卜”、“风水”等迷信活动。拘忌,禁忌)、释老(佛教和道教)神怪(神仙和鬼怪)之说,斥(驳斥)之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而遇一行(一种行为)之美(好,后置定语)、一文一诗之善(同上句“美”),则称(称赞)之不置(止)。[在太平知府沈业富幕府中,汪中遇见刚刚二十一岁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武进人黄景仁,他说黄景仁“所作诗千有余篇,雄才逸气,与李太白、高青邱争胜毫厘,实非今世上所有。某虽负气,于诗自愧弗如也”(《容甫先生年谱·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事母以孝闻(凭孝顺闻名),贫无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菽,shū,豆类的总称),则卖文(以写作诗文换取钱财)以养,左右(在身边)服劳(服侍效劳),不辞(不推辞)烦辱(指繁杂卑贱之事),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哀戚(悲痛、悲伤)过人(超过别人)。其(他,作主语)于知友(知心朋友)故旧(旧交;旧友),殁后寥落(一作“衰落”),存问(慰问;慰劳)之有(有时)加(超过)于生前,盖(连词。承接上文,说明原因。可译为“(是)因为”“原来(是)”等)其性(本性)之笃厚(忠实厚道)然(代词,如此、这样。在句中作谓语)也。[父亲的朋友郭能济曾授以举子业,郭无子嗣,去世后,汪中每于春秋,拜奠其墓。汪中族兄观鲁工诗,汪中与其论诗最为契合,他去世后,留下一女,汪中为其择嫁郑氏,郑氏死后,汪中每月供给生活费用,视如己出。沈廷芳、郑虎文两先生在汪中最困难的时候曾经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他无私的帮助,汪中一直念念不忘,两位先生去世后,他为之上坟祭奠并给其家人一定的经济帮助,所谓“披榛拜墓,遗金恤后”]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边)。[在毕沅、谢墉、王昶的推荐下,汪中得以赴盐政全德幕。盐政全德又聘汪中校勘文宗阁《四库全书》,鉴别书画。经过两年的时间,汪中终于校勘完毕,并写有《文宗阁杂记》。后来全德移任杭州,又嘱其兼掌西湖赐书,校勘文澜阁图书。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1794年12月12日),汪中逝世于杭州西湖葛岭园僧舍,享年五十一岁]5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推许佩服)也。[王念孙《汪容甫述学叙》:“余为训诂文字声音之学,而容甫讨论经史,榷然疏发,挈其纲维。余拙于文词,而容甫澹雅之才,跨越近代,每自愧所学不若容甫之大也。”“常忆容甫才卓识高,片言只字,皆当为世宝之”“若其为人,孝于亲,笃于朋友,疾恶如风而乐道人善,盖出于天性使然。视世之习孰时务而依阿淟涊者何如也!直谅多闻,古之益友,其容甫之谓与?”]其学其行(他的学问品行),趋庭(《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之日,窃(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闻其梗概(大概,概略)久矣。而先生于余所说(专指讲解或解说经文意义)《尚书》训诂(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极(尽,极口)奖厉(勉励、激励。“厉”又作“励”),以为可传读父书(阅读父亲著作,继承家学),则又有知己之感(感激)焉。虽不能文(善于撰写文章。能,善于、长于。《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唐·杨倞注:“能,善。”王念孙《汪容甫述学叙》“余拙于文词”),窃愿扬榷(约略,举其大概)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嘉庆二十年(1815),岁在乙亥(乙亥年。岁,岁星,即木星。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来纪年,故称岁星),六月己未(农历六月初五日,公历七月十一日),高邮王引之谨状(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指恭敬谨慎地陈述)。[王念孙《汪容甫述学叙》作于该年正月初七日,时年七十二;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作于该年六月初五日,时年五十。父子二人一叙一状,先后辉映](选自罗振玉校录本《王文简公文集》卷四)【解题】王引之(1766-1834),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字伯申。江苏高邮人。官至工部尚书。王念孙长子。继承乃父音韵训诂之学,世称高邮王氏父子。撰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字训诂的重要参考书。汪中(1745.1.22-1794.12.12),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字容甫,清代江苏江都(今属扬州)人。少孤贫好学,三十四岁为拔贡,后即不再应举。曾助书商贩书,因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由是文名大显。能诗,尤精史学,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曾作《墨子序》,对已成绝学的墨学推崇备至,认为墨学是当时之显学,墨子为救世之仁人。力辩孟子辟墨为过枉。又作《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以孔、荀而不以孔、孟并提,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说。他为墨子、荀子翻案,在当时是惊世骇俗之论,曾被统治者视为“名教之罪人”。著作有《广陵通典》、《述学》内外篇、《容甫先生遗诗》等。行状,文体名。专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也称状、行述。汪中“少苦孤露,长苦奔走,晚苦疾疢,终先君之世,未尝有生人之乐焉”(汪喜孙《容甫先生年谱》)。七岁丧父,家境贫困,自学成才。后绝意仕途,靠入幕卖文为生。但天资聪颖,好学深思,又能与知友以古学相砥砺,融会贯通,终成一代通儒。汪中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实事求是,不尚墨守。他的骈文创作代表清代最高成就。王引之这篇行状“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是后代研究汪中的重要文献。【主要参考文献】田汉云点校《新编汪中集》;赵昌智主编《扬州学派人物评传》之《汪中评传》(谢永平);[清]汪中著,李金松校笺《述学校笺》;杨晋龙点校《汪氏学行记》。【参考译文】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扬州府江都县人。幼年父亲去世,热爱学习。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他就去帮助书商在书市上卖书,因而得以读遍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看5 就能读出来。二十岁的时候,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试,试题是《射雁赋》,他名列扬州府第一,补入江都县学成为初级生员,诗词古文创作每天都有长进。仪征的盐船遭遇火灾,被烧死的不计其数,先生写作《哀盐船文》,翰林院编修杭世骏为它作序,认为此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振。当代通晓古今、学问渊博的儒者,如赞善大夫郑虎文,侍读学士朱筠、卢文弨,刑部右侍郎王昶等人,看到先生所写的文章,都极为赞赏,认为他是当世奇才。二十九岁,开始专门研究经学。和家父以及李惇进士、刘台拱训导一起商讨辩论。后来,侍郎谢墉担任江苏学政,特别提拔汪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他都另外设置一副榜文,把先生的名字排在其他生员之前。谢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胜过容甫,是以官爵而论;如果论学问,我对容甫应当行弟子敬师之礼。”先生就是这样受到重视。朱文正公担任浙江学政,汪先生前去拜见,答对扬州地区群雄割据的事迹、为坚守节操而死的人物,创作了三千字的《广陵对》,此文博通古今,堪称天下奇文。尚书毕沅调任湖广总督,招揽文人学者,先生前去应聘,代作《黄鹤楼銘》,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将此文书写在石碑上,嘉定通判钱坫用篆字题写碑额,当时人们认为是“三绝”。汪先生对于六经、诸子、史学以及诗文、金石学问,无不通览。后来广泛地考察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直至文字训诂、名物象数,增补论述叙录的文章,编成《述学》内外篇,见解高超,评论《述学》的人认为它是唐朝以后从未有过的杰作。先生曾经写作《春秋述义》,来阐明《左氏春秋》疑义,没完成就去世了。汪先生的骈文创作植根于经史,熔铸汉魏,不肯沿袭以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文学流派,而是取法宋代之前的古人,所以能够卓然不群,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汪先生性情朴实正直,不修饰仪容举止,厌恶当时人们所信奉的占卜风水等迷信禁忌、佛教道教的神仙鬼怪说法,竭尽全力地驳斥这些异端邪说。但如果遇到他人的一种好的行为、一篇好的诗文,就会称赞不已。先生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家里贫穷没有粮食,就写作诗文换取钱财来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服侍效劳,繁杂卑贱的事情也不推辞。守孝期间,悲痛超出常人。汪先生对待了解赏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朋友,去世后家道衰落,慰问他们及其后代有时超过了生前,这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先生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边去世。汪先生是家父所推重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品行,我在接受家父教诲时,已私下听说它的大致情况很久了。先生对我所作的《尚书》训诂,极力加以勉励,认为我能够阅读家父著作、继承家学,这就又使我产生对于知己的感激之情了。我虽然不擅长写文章,私下还是愿意列出有关汪先生的大致情况加以陈述,把它们告诉后世的君子。嘉庆二十年,乙亥年,六月初五日,高邮王引之恭敬谨慎地陈述。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