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96786
大小:30.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幼儿教育与小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教育与小学五、六岁的儿童处于学前晚期,就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问题,我想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一些五、六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如何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二、介绍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儿童入学前应有的准备一、 如何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过渡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和变化。这也是幼儿即将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如何培养幼儿养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和适应性,关
2、键在于缩短两种教育过渡的“坡度”。所谓“坡度”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 学习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可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和同伴,每天集体活动不过一小时左右,学习也多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进入一年级后,孩子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缩短了,每天上课时间骤然增加,每天4—6节课40分钟,大脑皮层细胞能量增长,神经系统负担加重,使幼儿在开学初期倍感疲劳,面容消瘦,体重下降,甚至学习兴趣消失。(二) 学习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还有自然角、玩具柜、区域活动、图书架,拥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
3、境,为幼儿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完全是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场地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三) 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着重全面发展,粗浅知识的传授,智力的训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渗透在丰富生动的活动之中。它没有严格的约束力和规范性,幼儿不会感到厌倦和紧张。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各种知识技能的传授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学习内容从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要求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有预定的目的并需要意
4、志的努力,这就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恐惧、紧张、压力。(四) 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是零距离的接触,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学进度,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则关心的机会少。教师与幼儿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枯燥,增加了幼儿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使之感到压抑和生疏。(五) 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各种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
5、学,学中玩。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这就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二、 介绍一下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4个特点) 一年级儿童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条件下,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正在迅速发展。(一) 感知的特点 儿童入学学习以后,有许多书写活动,手的关节肌肉运动大为增加,与此同时,手的关节肌肉感觉也发展起来。一年级小学生,不但要学会拿铅笔写字画画,还要学会使用尺子,学会用橡皮,学会削铅笔等等。这些动作不熟练时,儿童显得特别笨拙和费劲。
6、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儿童的书写动作,开始时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和失去兴趣。在正确指导下,儿童能够写得准确而美观。一年级儿童虽然能够进行有目的感知觉或观察,但他们知觉也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笼统性和无意性。儿童知觉的混淆性突出表现为空间方位知觉不精确,对于一些相近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容易颠倒或认错。如:写字时把偏旁写颠倒;在写字时,有时不是由上到下,从左到右,而是由下往上或从右到左。知觉的笼统性表现在看图或识字时,往往只注意大的轮廓,容易忽略小的枝节。看图讲述或复述故事时,也常常会遗漏很多细节。知觉的无意性表现在儿童不善于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知觉,按一定的目的任务较系统地进
7、行知觉的能力还较差。在观察一幅图画时,常常会把目标移到不相干的事物上。(二) 注意的特点(1) 一年级的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如:不能要求儿童边听讲边抄写,应该先让儿童听讲,等儿童听懂了,再让他们抄写。(2) 一年级儿童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如:上课时注意了自己的新铅笔盒,而没有注意听教师讲解。教师讲课过程如果过于单调,或太易太难,或节奏速度不适当,都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分散。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