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63036
大小:3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文本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文章细节精致,如对金甲虫和鸽子的描写,突出了学生的专心、教室的安
2、静和“我”的愤怒。通过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和镇上居民的变化,反映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文章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教育,记住自己的语言就是传承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二、教学策略选择遵循长文短教的原则,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选取胡适译本中的两个自然段和课文两个自然段进行对比,在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感情,通过“金甲虫”、“鸽子”等的描写体味细节的精致。通过分析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镇上居民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联系社会背景,体会典型人物的变化。通过题目《割地》和《最后一课》的比较以及关键句子
3、的品析,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理清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关键性的词句,研读细节;通过人物描写,把握典型人物前后的变化,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建设作贡献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人物描写,把握典型人物的前后变化,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深刻含义。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看几个词:上学、晴朗、草地、画眉鸟。你能想到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中国小学生某一天快乐的上学早晨。今天呢,我们来认识一位法国小学生,看看
4、他这一天的上学早晨怎么样,他的这一天渡过得又怎么样?请打开课本,翻到都德的《最后一课》。2﹒细节精致(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板书:课题、作者)(2)传讲义。一我走到市政厅前,看见那边围了一大群的人,在那里读墙上的告示,我心里暗想,这两个,我们的坏消息,败仗哪,赔款哪,都在这里传来。今天又不知有什么坏新闻了。我也无心去打听,一口气跑到汉麦先生的学堂。二文法讲完了,接着就是习字。今天习字的本子也换了,先生自己写的好字,写着“法兰西”“阿色司”“法兰西”“阿色司”四个大字,放在桌上,就象一面小小的国旗。同班的人个个都用心写字,一点声息都没有,但听得笔尖在纸上飕
5、飕的响。大家看到的文本框是第一位把《最后一课》引入到中国的学者,也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胡适先生翻译的译本。(3)和文中相对应的是第几自然段?(第一个:第4段。第二个:第21段。)(4)找这个文本框和课文相比,胡适先生的译本漏了什么内容?(第一个:铁匠华希特。第二个:金甲虫、最小的孩子、屋顶上的鸽子。)(5)课文为什么要加上这些内容呢?小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文本框研究。第一个:铺垫、预设、伏笔。第二个:①金甲虫:哪几个词特别体现他们的专心?(专心、谁都不注意、连)读。②鸽子:安静。“强迫、也、该不会”突出愤怒。这段话不仅文字有效果,感叹号也有效果。读。③鸽子是小动
6、物,金甲虫也是小动物,选材上是不是重复了?(6)读两个语段,看课文添加完了后,这种感情是不是就凸显出来了。所以,课文一补充,在细节上就精致了许多。3﹒改变之力(一)都德的小说以细节的精致而出名,刚才同学们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个感情就不由自主涌上来了。我想到一句话:“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小说以开通民智,改变国民品德为己任。”这是来自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不可思议的魔力在哪里?我觉得最关键的就在这一句,就是“改变”。让读小说的人改变,怎么做?首先让小说里的人改变。那么,这篇小说中的人改变了吗?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1﹒小弗朗士:看17段,哪些地
7、方特别体现他的懊悔?(“任何、都、头也不敢抬”)2﹒韩麦尔:态度;以前不负责任;平凡——高大,看27、28段,是用什么方式呈现出来的,为什么?3﹒居民:郝叟老头;镇上的人。小结:学生、老师、镇上的居民们都发生了改变。(二)这是一个即将沦为亡国奴的小镇,他们眼前出现的一丝曙光。小说中的人改变了,那么,读小说的人改变了吗?我们来看看,最早读到这篇小说的中国人有没有发生改变?1915年,日军占领青岛,显吞并中国之野心。国内报刊上诸如《爱国少年传》《弱国余生记》《血性男儿》等众多小说密集出现。国人高呼:嗟(jie)我同胞,奋起自卫,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