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40857
大小:7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22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
2、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
3、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
4、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
5、來。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淹身上,为汉代己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D.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6、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D.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杭州巷10号夏阳幸福路作为一条商业步行街,每天人流密集,左边有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岔路,叫平安街,顺着平安街进去百余米,一拐弯,眼前生
7、出一条南北向小巷,便是杭州巷。杭州巷狭窄细长,仅容得下两人并行,麻石板铺就的巷道,伴随着墙脚一线湿湿的青苔,一直延伸到尽头。巷子两边的建筑,古朴、荒凉,被圈在高高的院墙内。透过门缝,可隐约窥见一些雕梁画栋,当然还有断壁残垣。小巷里,渺无人烟,只有寂寞的风,顺着寂寞的巷道穿过,轻轻吹拂着墙头几株寂寞的茅草。步行在小巷里,抬眼望去,四周就像一幅油画,挂在墙上沉睡不醒。我此行的目的地是杭州巷10号,那也是整个小巷唯一的住户。我去的时候,正值深秋,碧空如镜。上午的阳光嫩黄羞怯,在墻头瓦紙上探头探脑,却无法照进小巷。行走在小巷里,头上是一片金灿灿
8、的阳光,人却站在岁月的阴凉中。驻足10号门前,我感慨颇多,犹豫良久,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是被我轻轻地叩响了。须臾,一个老太太站在门口。她的目光和善,完全没有都市人惯有的那种警惕。我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是摄影发烧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