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开题报告】

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开题报告】

ID:429350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1

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食品科学与工程艾叶抗菌物质提取和脱色工艺的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艾叶(FoliumArtemisiaargyi)它有叫大艾叶,杜艾叶,萎蒿,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Vant)的叶子。它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年生草本植物[1]。艾叶是常用的中医药,微温,味苦,无毒,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温经、安胎等作用。用于少腹冷痛,宫冷不孕,经寒不调,吐血,妊娠下血,崩漏经多;外治皮肤瘙痒。艾叶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根据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不同

2、产地的艾叶化学成分也有明显的差异[2]。其次艾叶中还含有多糖类、黄酮类、微量元素等,正因为其成分的复杂性,艾叶的药理作用也表现出多样性,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抗病毒、止血、平喘、镇痛、抗菌、抗过敏等作用[3]。理想的食品防腐剂应该具有以下的几点特点①应用广谱性,对绝大多数能造成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最好是有杀灭作用,②对人体没有危害,安全,③使用的防腐剂的量尽量能到最少,在其最低浓度下就可以起到抑菌的作用,④对食品本身不会产生异味和颜色的变化以及保持食品原有风味,⑤来源丰富并且价格低廉。栅栏技术(HurdleTechnology)

3、可以知到,单一的防腐剂和保鲜方法通常都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必须采用复合保鲜技术,才能发挥互补相乘效果,能够有效地阻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其它不利因素,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目的。所以采用防腐剂复配技术,增强防腐剂对食品中微生物的针对性,利用配料中各个成分的互补、增效作用,可以获得相当满意的抑菌和杀菌效果,这是天然食品防腐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出高产菌株生产小分子肽类天然防腐剂,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前景十分广阔,也是天然食品防腐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更深入的了解天然防腐剂在有害微生物中的作用机制和有害微生物的应

4、激反应,将使我们能更有效合理的使用天然防腐剂。目前天然食品防腐剂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外已日趋广泛,而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抗菌物质分子结构以及作用机理的揭示,更多的天然防腐剂将在日后被开发出来,以其安全性,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将会越来越受到食品工业的青眯。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复合防腐剂将会在21世纪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对人类的健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艾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而且价格便宜,分布非常广泛。所以提高艾叶的提取和脱色工艺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对社会和市场经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二、研究的基

5、本内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1.艾叶的提取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为了加强对药材的利用率,一般通过醇-水提取的方法,利用正交实验。一般提取的步骤分为7步。1.准备实验仪器、试剂和原料;2.实验样品的提取和制备;3.总黄酮含量测定[21];4.多糖的提取和精制;5.换算因子的测定;6.总多糖含量测定[22];7.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实验研究表明艾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而且价格便宜,分布非常广泛,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抗氧化性和药理研究,使其得到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2.艾叶的脱色称取干燥的艾叶粗粉50g,加

6、500g蒸馏水,用沸水浸提1小时,再过滤,在药渣中加8倍的蒸馏水提取1小时,把二次滤液到在一起,减压浓缩至大约120mL,以5000r/min室温高速离心10分钟后,除去其中的沉淀,得到了艾叶的粗提液,加入U=0.1三氯乙酸10mL,将其混匀后冷藏静置24小时,再高速离心10分钟,然后除去沉淀,上清液浓缩到一定体积后,再用4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于冰箱冷藏24小时后滤取沉淀,得到粗艾叶多糖。再讲粗艾叶多糖加水溶解。在粗多糖提取液中加入活性炭(料液比1∶10(g∶mL)),加热70°C脱色,趁热将其过滤,将滤液浓缩至小体积后再加4倍体积

7、的乙醇沉淀,静置后将其抽滤,沉淀再分别用无水乙醇、丙酮、乙醚洗涤3次,在60°C下低温干燥,得到白色的无定型粉末,艾叶脱色完成。三、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基委员会.中国药典[S].广州:广州科技出版社,1995:68[2]张永强,丁伟,赵志模.黄花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杀虫活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3):720-726[3]梅全喜,高玉桥.艾叶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6,28(7):1030-1032[4] LucDeVuyst,FredericLeroy.Bacteriocinsfrom

8、LacticAcidBacteria:Production,Purification,andFoodApplications[J].JMolMicrobiolBiotechnol,2007,13:194-199.[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