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26172
大小:3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学好语文三步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好语文三步曲一一积累、感悟、创新语言,并非是人类本能,而是一门科学,文,是一门学科,它可以帮助学习中的人们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要将本民族语言的规律提示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熟练地掌握并应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的经验和认识,是几代甚至几十代教育工作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而且,这种经验和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从浅到深,从偏到正,一直没有停止。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语文教学的关键是为学生语言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材的处理和对教学的设计都应具体地体现出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和有效性。把说话、朗读、默读、背诵等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而并不只是理解课文
2、的一种手段;把感悟、体会、欣赏、想象等融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当中;把语言训练和学生的思考、想象、质疑、答疑、探究等活动统一起来,使学生在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基于此,我根据自身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学好语文的“三步曲”,即积累、阅读和创新。这需要课内和课外共同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来说积累,学好语文,决定性的是必须有大量语文感性材料的积累。积累丰富,读写听说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学了语文知识,才能管用,才能真正领悟。语文课本凭借一篇篇典范文章来积累学生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语言,来陶冶学生的语言,使他们的语言越来
3、越丰富,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纯洁,越来越精练,越来越优美。把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这种积累、规范与陶冶进程,朗读和背诵起着主要的作用。新大纲也突出强调了语言积累,淡化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校内的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在逐渐骈弃“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注重以读为本,强化积累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使“读中积累”贯穿阅读教学全过程。可见,积累的主要工夫应该在课内,课外的辅导只是一种强化,或者是开拓训练。下面,再来说说感悟。语文学习是不断地使学生通过已知来掌握新知的过程,它更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和顿悟。因此,语文教学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实践,不能忽视语言感悟的实践。感悟,感知而领悟。在
4、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这些教学重点以及其中难点,课内教学是不足以完全胜任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外强化训练。笔者以为,课外的学习有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从经典的文章中受益,作为老师所需要做的就是从“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这三个层面来帮助学生学好一篇文章。(1)悟其意。选择文章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文章中有一定内涵的,难以理解的词句都是以上下文浅显的记叙为基础的,处理这种类型的文章时应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悟其意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
5、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任何一篇文章都可以有多元的理解,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2)悟其情。选择文章中生动的语言,侧重于领悟作者的情感。可以将文章中写得比较生动的语言修改成平实的语言,让学生两者的比较中,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3)悟其法。这里的“法”指字词句篇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根据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让其有所领悟。如推敲用词的准确性,改变句式体会谴词造句的灵活性,调整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连句成段的多样性,比较、归纳发现不同内容可用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相同的内容亦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
6、形式,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微妙、神奇。最后再来谈谈创新。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富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就阅读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终止教师的“一言堂”,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去读书,去翻工具书,去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去运用已有知识已有能力,使已有智能在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使他们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非智力因素,提高其情商水准。这样一种实践的、活动的教学进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提供:(1)
7、提供表达的机会。一般在初读文章之后,我们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充分抒说自己读文的感受。研读阶段,我们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学生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或一时“冷场”,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发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问”倒老师。另外,可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如利用插图想象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