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立意3 (2)

审题立意3 (2)

ID:42905574

大小:16.5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审题立意3 (2)_第1页
审题立意3 (2)_第2页
审题立意3 (2)_第3页
审题立意3 (2)_第4页
审题立意3 (2)_第5页
资源描述:

《审题立意3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  1.请仔细阅读“走进现场”材料,说说材料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中的材料,从正面理解表现了什么?从反面理解表现了什么? 3.《劝学》中的话,为什么用在人的培养上就可怕了呢? 4.《在路上》的构思立意新颖之处在哪里? 5.根据审题和立意的一般要求,请点评《寻觅》和《用哲学的眼睛寻找真理》这两篇文章,说说有哪些长处和哪些不足。   1.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积极地思考,冷静地分析,善于质疑,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然后确立作文的立意。例如:阅读下面寓言《乌鸦喝水》,自拟

2、题目,写一篇作文。 一只乌鸦口渴极了,很想喝水。它看见了一只水壶就飞过去。壶里水很浅,乌鸦伸长了脖子也喝不到。后来它想了一个办法,用嘴衔起小石子,扔到水壶里,一颗颗小石子沉到水壶底,水渐渐升起来了。“啊,”乌鸦快活地说,“我喝到水了。” 这则寓言故事,透过乌鸦喝水的现象,解释蕴涵的本质。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动脑筋,想办法,然后努力不懈地去克服困难,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我们可以取其本质,作为文章的论点。 2.推敲词句法 审题立意,贵在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

3、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例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则材料的关键语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若抓住这一关键语句便可以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 3.超越常人大智慧 什么叫大智慧?就是超越一般智慧的智慧,就是如同“亏他想得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是辩证思维。 辩证拓展,通常要运用以下观点。一是发展的观点。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应看到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不能把问题绝对化。二是联系的观点。它要求我们应看到任何事

4、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时,我们可以从它与周围的千丝万缕联系中找到问题的本质。三是一分为二的观点。它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这一面,又要看到另一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全面认识问题。所谓辩证拓展,就是要利用这些辩证思维去展开思路,立意谋篇。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篇议论文。 材料: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从别人那里偷了一个玩具。 (1)先用“发展的观点”分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这则材料,就要看到小学生以后的变化,可有两个写作角度: ①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坏习惯→坏行为→坏结果); ②(经教育及时改正)将来可能成才(浪子回

5、头金不换,今天的坏习惯并不意味着明天的堕落)。 (2)再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这就需要多研究一下这个小学生的周围环境,从他坏习惯的形成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上展开思路,探求小学生“偷”的深刻原因: ①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其家庭环境,父母是子女的榜样; ②从小学生坏习惯看学校教育,学校应重视“养成”教育; ③从小学生坏习惯看社会风气,社会是大课堂。 由此提示“责任在谁”的问题,进而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的重要性。 (3)最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这个小学生“偷”的“不光彩”行为时,应看到其另一方面,

6、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一次偷不代表其本质坏。(平时,他可能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尊敬老师) 高尔基《花——致M.A.彼什科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愉快的。那时候,你会感觉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由以上分析可知,辩证拓展法运用恰当,即使是一则仅十几字的材料(或仅几个字的命题),我们也可拓展多个思路,拟定出多个观点,多个中心论点,选其一,然后展开论述,将文章写好。  

7、 在预习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 我的学困点 我的学疑点       答案: 要点导读 1.提示:核心观点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下,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提示:从正面理解:该消防队功绩卓著,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该警察保国安民,忠于职守,日夜辛劳。从反面理解:该市的消防工作有待提高,老是发生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事故;该市的社会治安很成问题,偷盗犯罪猖獗。 3.提示:因为如果人也像木材“车柔以为轮”一样被弯曲,不再挺直,那就不是对人的培养,而是对人的摧残了。 4.提示

8、:如果以农人的眼光看玉米,虽然也是以玉米的成长过程对“在路上”作出诠释,但这种构思毕竟还是常规思维。而作者以“我”(一棵玉米)的眼光看农人,这就独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文章中说“我们为他们而死,他们为我们而老。只不过相互收割罢了”“我们,他们,将一直在路上”,这既表现了对生命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