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5434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2
《水调歌头 (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水调歌头课型讲读课课时计划2课时班级5班备课时间2017年5月11日授课人刘松版本学科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语文课标要求与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朗读是技能目标下的模仿水平。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其中理解是知识目标下的理解水平;积累是情感目标下的经历水平;感悟是情感目标下的领悟水平;运用是知识目标下的应用水平。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探讨是情感目标下的经历水平;分析是知识目标下的理解水平;解决
2、是技能目标下的独立操作水平。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为官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学情分析优势: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对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劣势:八年级
3、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重点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分析: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根据课标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难点课标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
4、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根据课标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教学目标1、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初步学会欣赏诗词。3、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4、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流程一、回顾知识、温故知新(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知识,过渡到今天的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和东篱)同学们我们上节课
5、了解一下什么是词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文学常识谁能说一下?预设: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
6、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二、教师朗读,学生跟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通过朗读掌握大意)注意: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朗读提示: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学会解决字词问题)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大意。遇
7、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拿到小组内相互质疑,研究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取得一致意见的在书上作批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同学们自学中有哪些疑问?(预设:生1:“何似在人间”的“似”怎么理解?生2:我觉得是“比”的意思,句子理解为:“哪里比得上人间?”而且我们现在也常说“一年好似一年”,也是“比”的意思嘛。生3:“高处不胜寒”中的“胜”字怎么理解?)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身在何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