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案例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

ID:42885073

大小:4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2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_第1页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_第2页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_第3页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_第4页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调歌头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水调歌头》教学案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古典诗词里,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情感,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觉,把诗词中的某一词语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内去作综合考察、品味、体悟,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反映。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

2、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有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即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也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洞彻。如何让学生透过诗歌表层的言语形式,作情感的深透和体悟,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体会诗人暗寓的情感,这是赏析中要完成的一个主要目标。一、营造氛围,美读体验——启学生兴趣之门宋词与唐诗是古典文苑中的两朵奇葩,宋词能与唐诗并称两件瑰宝,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水调

3、歌头》虽然篇幅不长,但逐字逐句翻译,课堂就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也没了,我发现通过歌曲的形式导入更能抓住学生的热情。上课铃一响,我说道:“请大家来听一首歌曲,猜一猜是谁填词的?”同学们个个满脸笑容,大声叫好,看来确实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于是我点击播放《明月几时有》,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哼起歌来,有些同学已经按耐不住性子大声叫道“苏轼”,我故作不知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书本上有这篇课文。”我顺势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生1:苏轼,名轼,号东坡,北宋文学家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三苏”之

4、一8师:苏轼是一个全才,他在诗词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今天我们有幸能够学习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首先,请和你的同桌一人一句,一起合作读完这首词,然后老师再请两位同学分别吟读词的上阙和下阙。生1读毕生2读毕师: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从字音方面来说,两位同学都做到了字正腔圆。那么,这两位同学的朗读在停顿和节奏方面把握得怎么样?生1:停顿不明显,没有停顿师:你分析得不错,吟读不同于朗读,吟读这首词更需要读出词的韵味,比如诗词的韵脚要有拖音,要拉长音,同时吟读的速度可以放

5、慢一点,这样读出文言的味道才会出来。不如我们跟随着音乐,看着幻灯片,再次齐读,要求读出这首词的韵律。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学生配乐吟诵《水调歌头》)语文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营造氛围,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歌曲,

6、为学生营造一种美妙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之内回归课堂,并能尽快地入情入境,感受朦胧月色下那一份伤感和哀愁。而“美读”8法的使用,是教者对文章有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并让学生放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音节美、音韵美、意境美,会增强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敏感和鉴别力。作品美读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审美心灵的琴弦。二:寻根问底,归纳方法——擦学生思维之火《水调歌头》的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兼怀子由”。可见,作

7、者当时心系弟弟,但一个“兼”字似乎又在向我们诉说他想要抒发的感情绝非那么简单,那么作者究竟还想抒发什么感情呢?一字之差,也能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他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擦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如果这一字用得恰当,时机成熟,抓住契机,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这样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精彩生成就会水到渠成了。于是,我在制作课件时故意将“兼”字放大展示出来让他们理解,学生思维敏捷,马上发现“兼”字应该另包含了一种情感。然后,我适时插入苏轼写诗的背景: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为避免排挤打压而离开京城,作此诗时正值在密州为官时期。通过材料的引入,学生不

8、难推断出作者在当时除了怀念弟弟以外,更是对仕途不畅的深深失落。把握了情感之后,作者用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来抒发政治失意的失落之感就是我们所要攻破的难关了。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政治失意的失落之愁?生:明月几时有?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