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学 (2)

敬业与乐学 (2)

ID:42883249

大小:4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敬业与乐学 (2)_第1页
敬业与乐学 (2)_第2页
敬业与乐学 (2)_第3页
敬业与乐学 (2)_第4页
资源描述:

《敬业与乐学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聚焦教与学转型难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姓名:全宝刚工作单位:洋县书院初中学科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一、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1.学习这篇讲演词

2、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

3、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二、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及作者情况2、同桌对换检查三、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

4、作编为《饮冰室全集》。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

5、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

6、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

7、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

8、,"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学生讨论、交流。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