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4254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2
《仕金先生故里的《章氏宗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仕金先生故里的《海章庄章氏宗谱》 江苏省六合县八百桥镇《海章庄章氏宗谱》,2001年印行,全谱20万字。精装,大16开,由章定余、章仕金主修。镇海章庄为章仔钧第四子仁嵩公后裔,先祖章顺举居安徽凤阳县甘罗乡,明永乐(1403—1424年)间迁居江苏溧水南乡章家大村,明弘治(1488—1505年)迭遭兵燹,江北地广,江南人众,难以安居立业,章讚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从溧水迁至江苏六合县东北铁牛墩南、峨眉山西隅建庄。庄前有小丘,旁有泉,态若蟹脐,以为泉水从海来,定名“海章庄”。其后,章讚堂弟章良(1465—1536年),闻之亦来从居。至2000年传至24世。海章庄章
2、氏宗谱,始于居住溧水之时,次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1931年重修。1982年,仕金先生从台湾回乡省亲。1989年春,提出要重修族谱建议。族众一致要求在建庄500周年之际重修宗谱,由章定余主编。1990年9月底完稿。10月4日,将《重修章氏宗谱》初稿交仕金先生带到台湾投影一套。1994年4月18日,又将原稿及复印件带回海章庄。4月27日决定续修。5月7日开始继修。1995年4月2日完稿,至4月16日复审完毕,1996年印成样本,因印刷质量等问题,未能正式刊行。1999年,仕金先生向族人提出由他出资,再次续修的倡议,这次续修增补1994年至2000年族人变化情况
3、。仕金先生从台湾传来的章贻贤《章氏会谱》,从此谱中得知三世祖章仔钧及练夫人的情况,并增添这方面的内容。2001年2月15日进行审议,通过后付印全谱分为七卷,第一卷为序、遗像、家训,并有章氏由来及章氏先祖进行考略及海章庄历史大事、轶闻。第二卷为前江苏溧水县南章家大庄四代世系图,海章庄一至九世世系图及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世系图。第三卷为溧水四代先祖简历及海章庄1—12世宗谱。第四卷为13—15世宗谱。第五卷为16—18世宗谱。第六卷为19—20世宗谱。第七卷为21—24世宗谱。附录为仕金先生历年回馈乡里一览表,在六合投资情况表,在家乡所获得荣誉的及表彰情况和仕金
4、先生生平简历。 章仕金先生是海内外15家企业董事长,仕金集团负责人,台湾台北章氏宗亲会前任理事长,六合县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药科大学董事会副主席,南京师专章仕金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南京市外资企业协会常务董事,南京市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荣誉校长,八百仕金医院名誉院长,2005年5月被举聘为福建浦城章仔钧练夫研究会顾问。 章仕金先生生于1929年农历五月初八,世居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县八百镇海章村,乳名江沿子。章家世代苦心务农,置田造屋,生活小康,及至父辈,家道中落,日渐凋零。章先生年幼时,处境艰困,六岁起耕作放牧,农闲时,间断就读村塾,学些《三字经》等蒙学。为求生
5、计,十四岁离乡赴宁当理发学徒,后浪迹粤、湘、台、港等地,做过学徒、仓管员、推销员、跑堂等。1949年7月流落广州,因战乱,随陆军参谋大学流浪至台湾基隆港,嗣后,一直在祖国宝岛台湾奋斗至今。 赴台后,道路坎坷,生活艰难。先后做过军乐团大鼓手,皮鞋店店员,餐厅跑堂,搪瓷厂推销员,以及经营小书店、小餐厅、茶馆、豆腐店等小买卖。因操劳过度,营养不良,呼吸器官严重感染,23岁重病治疗,取去左肋七根,花费完历年积蓄。1958年(29岁),与台湾彰化县农家女萧蜂结婚。从此,章先生有了相夫教子,日夜辛劳,患难与共,体贴入微的贤内助后,更加充满信心,力挫艰难,创造家业。
6、1963年(34岁),章先生留守谢明山已倒闭的搪瓷厂。由于精心经营,细心核算,获利甚丰。接着又使严重亏损的大安化工厂起死回生。1966年虽遭车祸,致使大腿骨折,但仍不屈不挠。次年,他与谢明山合作创办国海化工厂,生产水玻璃(泡花碱),主持全厂工作。因经营得法,年产品提高26倍,而工人减少2/3,获得丰厚利润。接着投资永光化学厂,股票上市,每股由10元骤升为334元。又开始投资房地产业,致富后,他的思乡、思亲情感越烈。 海峡两岸虽隔着茫茫的长天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但章仕金先生思乡、思亲之情,却时时萦绕脑际。1980年,他赴欧洲观光回归途中,巧遇中国女子体操队南京籍领
7、队,更萌发强烈的返乡心愿。1982年2月底,台当局尚未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53岁的章仕金先生,以商务考察、旅游观光之名,瞒着家人与台湾当局,独自辗转日本,假道香港,终于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他在六合县海章村,祭奠先人,抚慰亲友,并与兄嫂、姑母等晋谒中山陵,畅游首都北京,成为六合县第一位从台归来探亲的人士。他目睹家乡与祖国翻天覆地变化,感慨万千,也升腾了“故乡月明、血浓于水”的深刻情感,决心回报乡亲,造福乡里。 1984年,章仁金先生环行东南亚,作经济考察,并寻求个人经济发展新基地。1985年,投资500万新加坡币,建立两家新公司,全家取得新加坡永久居住权。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