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碱溶酸沉法提取吊瓜籽蛋白质的工艺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食品科学与工程碱溶酸沉法提取吊瓜籽蛋白质的工艺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栝楼,多年生草质藤本。快跟肥大,圆柱形。茎多分枝,卷须细长。单叶互生,具长柄。雌雄异株,花白色,雄花成总状花序;雌花单生于叶腋,果实近球形,成熟时金黄色。种子多数,扁长椭圆形。花期7月至8月,果熟期9月至10月。吊瓜子(白岘),本名栝楼籽,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等功效。熟吊瓜子是经传统配方采用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其味独特,清香,是休闲品尝、赠送亲友的时尚礼品。吊瓜喜暖湿润气
2、候,耐寒性较好,不耐旱,怕水涝,吊瓜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8-32℃,10℃时生长基本停顿。宜选择在深厚、疏松湿润但又不涝。吊瓜子在我国种植地域广阔,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北京、浙江、安徽等15个省市。近年来随着人们绿色食品意识的增强,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针对大多数老年人患有“三高”和便秘等疾病。食用栝楼籽必将成为中老年人群首选的休闲绿色保健食品。在提取吊瓜子蛋白质领域现在尚处于开发试验阶段。现阶段对于蛋白质的提取主要有这么几种:⑴机械方法⑵物理方法⑶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其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第三种。第三种方法主
3、要有:(一)水溶液提取法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对蛋白质稳定性好、溶解度大、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的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份性质而定。一方面,多数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温度高利于溶解,缩短提取时间。但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基于这一点考虑提取蛋白质和酶时一般采用低温(5度以下)操作。为了避免蛋白质提以过程中的降解,可加入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如二异丙基氟磷酸,碘乙酸等)。(二)有机溶剂提取法 一些和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
4、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不溶于水、稀盐溶液、稀酸或稀碱中,可用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它们具的一定的亲水性,还有较强的亲脂性、是理想的提脂蛋白的提取液。但必须在低温下操作。丁醇提取法对提取一些与脂质结合紧密的蛋白质和酶特别优越,一是因为丁醇亲脂性强,特别是溶解磷脂的能力强;二是丁醇兼具亲水性,在溶解度范围内(度为10%,40度为6.6%)不会引起酶的变性失活。另外,丁醇提取法的pH及温度选择范围较广,也适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材料。栝楼籽仁富含蛋白质(26.68-37.90g/100g)和脂肪(26.15-49.41g/100g)
5、,可以推荐为蛋白质和脂肪补充剂,一种高能量膳食。其中还含有Mg(2475.4-3165.7mg/kg),Cu(4.42-5.91mg/kg),Fe(72.69-132.04mg/kg),Mn(27.87-49.84mg/kg)等各种微量元素。吊瓜子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和食补价值,同时对于吊瓜子提取出的产物如: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对医学研究和药品开发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吊瓜籽蛋白质的工艺研究。主要是以长兴栝楼的栝楼籽为主要原料,捣碎后用碱溶酸沉的方法提取。通过不通的条
6、件来提取,从而确定最优的条件为最后的提取因素。为吊瓜子蛋白质的提取提供基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等电点的测定2.单因素实验的研究(碱液浓度,碱液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3.正交实验4.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1.选定课题,并通过阅读图书馆书籍,数据库期刊杂志和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掌握大量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2.结合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进行预习实验,根据预习实验的结果,深入进行课题的研究。3.整理试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完成论文。四、参考文献[1]曹焕生,李定坚,徐明芳. 大苞栝楼的药
7、用价值分析[J].药物生物技术, 2002, (05) [2]石圆圆, 许培雅, 裘娟萍. 吊瓜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9, (12)[3]胡兴华,李国斌,蔡爱华,韦霄,蒋水元. 栝楼属三种栝楼种子的营养分析[J].广西科学, 2004, (03) [4]任静,何家庆. 栝楼子资源的利用及其价值[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 (06) [5]黄美兰,贝伟剑. 大子栝楼和栝楼的药理作用比较[J].广东药学, 2000, (01) [6]李喜文,佟宏霞,李青山. 栝楼愈伤组织和块根中天花粉蛋白相对含
8、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1999, (02) .[7]吴伸,陈毓荃,吕志强,闫军,董贻诚. 栝楼籽核糖体失活蛋白的纯化、性质及晶体生长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1998, (04) .[8]龙凤来,胡普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