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研究王彦芳,陈淑梅(东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1189)摘要:国际分工背景下,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破解低端锁定困境,既是化解过剩产能的出发点亦是落脚点。文章从国内制造业价值链、产业全球价值链及贸易结构等宏观层面,探究中国钢铁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下的落后产能过剰现象,并聚焦于国际大型钢企,挖掘其微观原因。研究表明:钢铁产业处于我国制造业价值链近乎底部的位置,虽然增值能力总体有所增强,且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制造业价值链与钢铁产业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微笑曲线”表明我国钢铁产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国内外的双重挤压,产业升级压力巨大;国内
2、议价、盈利能力普遍较差,下游业务联动不足及竞争优势缺乏,是导致国内大型钢企的价值链低端锁定主要原因。就目前而言,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与价值链低端锁定相互强化趋势明显。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能过剩;钢铁产业;生产链长度;低端锁定一、引言及综述无论钢铁数量、质量,还是总体布局都得到了显著的优化,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2017新兴经济体论坛论文集铁工业体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钢铁行业粗放式发展弊端凸显,同质化竞争激烈,而临的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制约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至2016年,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由区域性、结构性过剩演变为绝对过剩①。在供给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等
3、一系列限产、压产政策下,钢铁行业虽然结束了全行业深度亏损的局面,但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反而越去越多。许多西方学者基本上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政府不必要也无法进行干预(Dixit,1980;Barhametal.,1993;Paha,2013),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国内学者对于产能过剩的研究更侧重于宏观层面,并赋予其强烈的中国特色。然而,产能过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化解过剩产能需要全球合作(WorldSteel)«对于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也应有全球视角,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国或区域内部。因此,一些学者着眼于国际分工,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地位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如
4、林毅夫(2007)、王立国、高越青(2012)结合“投资潮涌”的理论,指出由于在国际产业链内部中国一直处于跟随与模仿的地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周维富、张骋(2015)发现国际分工地位越高的产业,越不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盛斌和黎峰(2016)认为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是导致产能过剩的诱因之一。基于此,部分学者提出化解过剩产能的新思路:潘爱民(2015)指出可以通过实现制造产业价值链创新,促进制造环节服务化,化解产能过剩;程俊杰(2016)认为加快构建国内价值链(NVC),进而融入全球创新链(GIC),是治理中国产能过剩的有效路径;吴福象、段巍(2017)提出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契机,通过
5、国际产能合作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全球资源整合,促进要素流动的溢出效应与要素积累的增长效应在空间上的功能互补。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以强调产能过剩内生诱因的居多,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产能过剩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又过于笼统,缺乏系统的实证依据。文章首先搭建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框架,从国内制造业价值链、产业全球价值链及中国钢铁产业的增加值贸易结构等宏观层面,探允中国钢铁产业的价值链地位,与低端锁定下的落后产能过剩现象;然后将分析拓展至国际大型钢企的价值链分工,挖掘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微观原因,藉此为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价值链地位提供理论参考,为其他新兴经济
6、体融入全球价值链(GVC)提供有益借鉴。二、理论框架文章基于三国三部门投入产出模型,借鉴倪红福(2016)和Wangetal.(2017),构建增加值贡献率、价值链长度指标,分析特定产业的价值链地位及演变;并釆用WWZ法(此处不再赘述),从产品贸易结构方面进一步展开。(一)增加值贡献率依据经典的全球投入产出框架,三国投入产出模型如表1所示:表1三国投入产出模型中间使用报终使用总产出资料来源:《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投入S国R国T国S国R国T国1,2,......,N1,2,......,N1,2,......,N国家S1,2,...…,NZssZsr丫刘Y杠ystXs
7、中间投入国家R1,2,…...,NZrsZ"Z"YreYrY"Xr国家T1,2,…...,NZtsZ"Y後YtrYnx(增加值总投VASVArVA*----入(Xs)T(Xr)T(X9丁■■■■其中⑵(2)表示最终品生产过程屮来源于各国各部门的直接和间接增加值,其列向数值表示生产1单位该列向对应部门的最终产品需要的其他部门的增加值投入,行向数值则表示生产1单位最终品来自该行对应部门的增加值,即该部门对于其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