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754015
大小:16.0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内容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的当务之急。本文对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作了一些调查研究,结合其他院校的情况,主要以民办高校为例,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并提出具体应对措施。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应对措施民办高校 一.师资队伍现状 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多数是青年教师,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上讲台授课,多数老师取得了教师资格证,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这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
2、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不能代表真正的出“师”,并不代表真正掌握了相应的技术,而技术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真正达到“双师型”水平,一定要在具体专业岗位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其本质是要在相应的职业岗位上有具体的实践,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因为职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不断创新的。在我校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水平的人不多,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我校更显得任重而道远。令人可喜的是,各民办高校领导均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各学院、各部门领导在积极思考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大家的一致意见就是要将师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工程去做,普遍认为大力提高竞争力
3、主要依靠青年教师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以及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这些都说明各民办高校的领导已将“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 1.青年教师要自加压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尤其是要逐步加强科研工作。学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衡量了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始条件。 2.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民办高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如为
4、了学生的就业,诸多院系要求学生参加一些院内和院外的证书考试,那么,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必须到考证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尽快投入到教学一线。 3.注重发挥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
5、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与许多民办高校IT类专业一样,我校也结合当今信息产业和社会的需求,适时将某些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增加了《嵌入式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学校也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选派相应的专业教师进修学习嵌入式的专业知识,这就给这些教师提供了进行“双师”素质培养的机会。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这也是专业教师实现“双师型”的重要且经济的途径。 4.实施“校
6、企”、“校校”产学研合作工程。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相应工厂企业顶岗学习培训,使青年教师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前沿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邀请和吸纳工厂、企业有技术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来学院任教,充实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我院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实施“校企”合作,把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把学校的人才输往企业,实现校企双赢;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上,建议寻求与同类学校相近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尝试跨学校去建立相关专业群,师资共享,互通有无,强强联合,共同发展。
7、 5.建议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和表彰奖励力度,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年轻教师要及时地表彰,适时的资金投入是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具体落实到位的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是办好民办高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民办高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我校目前已创办了产学研中心,倡导并组织教师参加大学生创新活动,这一切无疑是“双
8、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举措。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