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ID:42717705

大小:1.88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9-21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第1页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第2页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第3页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第4页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新课导入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歌赏析学习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理、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3.重点掌握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新课讲授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

2、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玉门关阳关大月氏西汉2、汉与西域的联系时间:目的: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过程:联络大月氏进攻匈奴结果: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目的:公元前119年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张骞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二.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

3、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1、名字的由来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欧洲西亚因为中国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要道上运送的商品主要是丝和丝织品。3、地位和作用(1)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如:中国输出的商品有丝织品、铁器、丝绸等,输入的商品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桃等;中国外传的科技文化有冶铁和凿井技术等,传入的有佛教、魔术、乐舞、雕塑等。(2)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

4、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西亚中亚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月牙泉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广东假如你是汉朝或西域的商人,你想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那你能卖些什么?你会如何为你的客人介绍你的商品?活动探究核桃葡萄苜蓿石榴铁器丝绸良种马哈哈,你知道这些物品哪些是我从西域驮回来的?哪些是从中原驮过去的吗?三.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西域都护新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zxxk时间—原因—结果—班超出使西域公元73年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班超

5、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课堂小结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1.前138年:目的、成果2.前119年:目的、成果二、丝绸之路(由来、路线、作用)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广东——南海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2、班超经营西域随堂演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疆历史上曾是欧亚大陆交通和文明交往的通道,连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著名“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特定的地理区位,使新疆历史

6、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色。自公元前1世纪起,新疆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材料二:(1)开通“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人是谁?材料一中“自公元前1世纪起,新疆地区就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二地图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3)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1)张骞;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2)(长安)到(河西走廊)到(今新疆)到(西亚)到(欧

7、洲)(3)各民族之间关系主流是友好交流;由史及今,我们应该是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意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