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58255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9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取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取舍人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盼。同样理财话题依然是人们离不开的焦点话题。 风险意识增强 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信托的大规模发行,主要得益于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共同作用。因社会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企业资金链能得以延续,资金来源从贷款逐渐过渡到表外项目如:信托、银行表外和债券等。故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偿付风险一直没有出现,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把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视为“无风险”利率。 从不同角度来看,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几乎是收益率非常高的无风险利率。例如,三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般4.5-5.5%,六个月4.6-6%,一年期为5.8-7.2%,而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就更加高了,
2、均远远超过了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在2011年到2012年的一段时间内,三个月和六个月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甚至于国债基准利率相反上扬!5 然而,投资者一定要明白理财产品是投资而不是储蓄,要有“买者自负”的意识;投资者要清楚银行定期存单是保证本金明确收益的;而银行理财产品是分为两种理财产品:一类是保本理财,为风险一级;另一类是非保本理财,分别为二、三、四、五级别。两种收益率均为预期的,如果出现了风险,收益均可能为零,非保本理财风险有可能严重亏损。 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时承诺“刚性兑付”。而且,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产品风险较高,普通投资者应谨慎投资。例如,
3、有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曾提前一周终止理财协议,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期限缩短,实际收益率下降。以百万元计算,提前与到期的收益相差1200多元。 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理性。某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1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其蕴藏的投资风险也相对更高些。出现亏损而不兑现本金的理财产品也曾有过,这需要投资者自问于心,如果不能承受一定要规避这样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 回顾2012年发生身边真实的事情,尽管关于理财的大道理人们已耳熟能详,但到了现实生活中真正运用操作时候,却依然出现偏离,茫然不知跟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严重后果。5 有些资金雄厚的投资者盲目跟风购买信托,有些中老年人
4、们盲目跟风买高收益非保本理财,他们只看到高利润而不管风险与否。一旦风险出现看到本金亏损,又忙着到各家银行去抢买保本理财,殊不知保本理财只能承诺保证本金,对于预期收益也是不能保证的,一旦风险出现预期收益率也可以为零。这些盲目跟风的投资者,审视过自己真正需求了吗?很多投资者在曲解状况下,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为保证给付的,这样为日后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出现纠纷埋下严重隐患。 2012年令人失望 回顾2012年不同人群投资收益如何呢?在投资理财上,永远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经历过2012年的经济投资环境,现在如果有人去问一问投资者,想做理财的话,首选哪种理财方式?相信一半以上投资者会很
5、现实,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型基金。原因很简单,在2012年这两种理财方式让投资者看到收益,保守投资者会选择把家庭资金变成定期存款或者购买国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大多数是风险厌恶型,一般的资产配置需求是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银行存款等。 还有一部分投资者,主动选择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作为的投资目标。大多数股市投资者,面对目前的投资复杂形势,经常一出手被套牢。 无论是股市投资还是债券、保险、黄金投资,不同的理财产品都会有不同的投资门道。把握好各种投资趋势,用专业的投资知识去分析市场,自然会在实际投资操作中积攒更多的经验和财富。5 总体来说,在2012年
6、,多数投资者的投资理财感觉是“心里没谱”。 长久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因其较高而稳定的收益率而吸引着投资者,股市则因高风险低回报而遭到抛弃。随着媒体近期报道相关各家银行出现理财产品兑现问题,诸如华夏、工行、建行等多家银行爆发偿付风险事件,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无风险收益率”彻底消失。 由于已经出现的理财产品到期偿付风险事件,银行在未来会对相关产品的发行和销售进行调整,会更加注重风险的把控,这将拉低新发行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降低对资金的吸引力。而投资者在意识到风险上升之后,也会对新发的结构性产品进行风险重估。 2013投资机会分析 2012年12月A股迎来一波大涨行情,对投资者和
7、资金的吸引力正在提升。2013年投资股市还是理财产品? 之前银行理财产品分流了股市资金,如果2013年股市彻底走出低迷市场,除了外部的因素影响,最大推动力来自于增量流动性资金的进入,银行理财产品吸纳的资金有流向股市的可能。5 2013年,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监督严厉、规范银行理财产品的运行,加强发行、销售、投资、兑付环节监督管理,扭转理财期限过度错配的问题,减少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性。监督管理部门将严格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提高产品透明度,短期内可能影响产品的规模和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