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实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格实验"结题报告问题的提出】恩格斯说过:"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理应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品格的路标。我们认为,通过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教学养成创造品格,是极其重要和迫切的。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培养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已向我们走来。知识经济作为人类经济的新阶段、新类型,其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将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进步、创新,主要取决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以创新型人才
2、的培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就受教育者个体而言,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只有具备创造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成为一流人才。时代要求我们注重创新教育,作文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二.作文教学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极佳途径。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吸收、借鉴,是用人类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充实、丰富和提高自己,是所谓的"吃"进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习作者以大千世界为观照对象,经过心灵
3、的感悟而进行的"精神"产品的制造,也就是"吐"出去。"吐"出去比起〃吃"进来,即写作比起阅读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当然更为紧要、有效。三.培养创新意识是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作文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命题上的一脉相承,指导中的墨守成规;内容上的枯燥保守,形式上的八股格局,表达上的了无生气;教师一看作文就乏味,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究其根源,正如中科院何传启先生所言:〃与外国相比,我们的差距在于创新思维欠缺。"所以作文改革的呼声很高。如何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注入创新活力,以培
4、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大胆改革作文教学,让师生都从条条框框中跳出来,让学生放手写出生动活泼的佳作,从而纠正目前存在的拷贝和克隆作文的不良现象。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作文走向成功的保证。有创新的思想,才会有创新的实践;用创新的方法看问题,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作文本身是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如果中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再典型的人物、事物,再优美动人的情节,再新颖的认识、观点,再有价值的新发明、新产品,他都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引不起写作兴趣。有了作文创新意识,就会促使他时时刻刻注意从生活中发现新素材,搜集整理新题
5、材;就会促使他有意识的从更深层次更新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会促使他不断增强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主动对所获得的有价值的新人新事、新的感悟作出进一步构思并挥笔成文。【理论界定】所谓人格,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各种特性的统一体、各种特性的配合型式,是由体格上的特性,精神上的特性、特殊能力、经验、气质、意志、品质等特性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看作同样重要的目标,培养造就青少年的整合人格。青少年的创新人格应具有以下特质:开拓进取的勇气。看到似乎很复杂或几乎不能解答的问题时,常人就会闭
6、上眼睛。与之相比,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少年喜欢大胆行动和敢于向困难挑战。对未知世界、未涉领域、未解课题,他们充满探索的欲望、逬取的勇气。思维开阔的头脑。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少年拥有比一般水平更大程度的观念灵活性、个人独立性和对环境约束及限制的相对自由。他们兴趣浓厚,好奇心强,有很好的辨证思维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品质是青少年成功的基石,具有创新人格的青少年学习刻苦,并能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愈挫愈坚。面对困难富于挑战的品质。健康和谐的心境。创新型人格首先具备心理健康者的全部特征,但有高度创新人格的青少年可能不
7、很善交际。不过,他们并不反对社交,也不是不合群,只是他们更多地观照自己的内心/享受头脑的风暴。打破困囿的超脱。对于创新思维较强的青少年来说,超脱是必要的。他们往往集中〃我的目标"和〃我的经验"。正因为这种超脱现实的抽象性思维才构成了他们对待问题的多重透视焦点而不是单一透视焦点。【研究思路及方法】(-)基本思路:发现、保护,打破、激发,确立、强化。发现、保护,即发现拥有创造个性的苗子,以及每位学生身上存在的创新意识的萌芽,给以一种信任和期待,给以宽厚的关爱,力求让这新生的幼芽发育成长为一棵创造大树。打破、
8、激发,即打破严重束缚创造精神的桎梏,具体指那些扼杀创造力的陈旧落后的文化观念,如"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等,激发学生敢于争先,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确立、强化,即在作文实践中确立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并在创造活动中,获得创造的喜悦,进而强化这种观念,并最终将成为创新型人才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从而为创造活动提供不竭的原动力,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方法:1、系列命题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