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53513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9
《剖析平衡计分卡失败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剖析平衡计分卡失败案例被誉为75年來最貝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貝平衡计分卡,为什么在一些企业实施中遭遇尴尬,甚至失败?由资深管理顾问林俊杰为你做深入剖析。案例一广东某企业,从去年初起,把平衡计分卡作为公司的一项考核制度,开始在这家2000人规模、年产值数亿元的企业内实施,张小姐作为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经理直接负责平衡计分卡的推广事宜。然而,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平衡计分卡的推行并没有顺利实施,反而在公司内部的上上下下有不少抱怨和怀疑。甚至有人说“原来的考核办法就像是一根绳子拴着我们,现在想用四根绳子,还不就是拴得再紧点,为少发奖金找借口?
2、”o“其实,我们发现有些公司遇到的情况和我们现在差不多。因此,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因为平衡计分卡真的不适合中国企业。”张小姐说起这些,显得颇有些无奈。案例二潘兵是国内一家中小型出I」企业的负责人,去年年底,在看了一些平衡计分卡资料后,他认为将平衡计分卡引进企业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去年公司业务发展,他将出II额增长8000万元作为2003年的战略H标,并且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要求将这个战略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员工头上。在去年的第一个季度,潘兵发现平衡计分卡确实给公司带來了很好的效益,甚至比口己最初定下的财务目标还要高
3、出不少。止当他为此暗暗高兴,认为口己实施平衡计分卡取得了成效的时候,3月份的SARS和5月份伊拉克战争,使企业一下子陷入了危机之中。所以就形势看,能增长2000万元就谢天谢地了。在潘先生看来“什么卡也卡不住犬灾人祸,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有降低当初制订的目标。专家剖析北京中西智盟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顾问、《平衡计分卡导向战略管理》一书的作者林俊杰先生对以上两个案例进行剖析。案例1:把“战略工具”仅仅用在“员工绩效考核”上,希望这种新的业绩考核方式能解决考核和奖金分配问题。这是实施平衡计分卡最常见的错误。仅仅是为了员工绩效考核而采用平
4、衡计分卡,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如果平衡计分卡的考核结果只是为了建立相应的薪酬、金钱奖励,甚至像末位淘汰等惩罚制度,员工行为会变成以卜•模式:你考什么,我做什么。因任何考核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工作,而平衡计分卡只强调关键绩效指标,所以有些事无人问津的现象势必会经常发生。你不得不把一些无指标的工作利用权力强加给员工Z时,就是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体系寿终止寝Z日。由此会引发员工对新系统的不信任,继Z便是提出质疑:你的方法和标准不公平,我多干了你为什么不算我的成绩?不论再换什么卡,到此都还会失灵。其次,由于员工都想得到好的结果,不想承认自己做的不
5、好,在制订指标值时,经理和员工还会拼命压低指标,一年到头,那些人际关系导向的经理不得不实行平衡主义。企业、经理、员工仍然深陷考核泥潭。针对这种情况,林俊杰认为:(1)员工绩效管理应以企业/组织绩效(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和准绳,即员工绩效考核设立哪些指标、数值的高低都必须以战略为客观标准;(2)由于平衡计分卡只关注“关键绩效指标”(KPI),那些非关键指标要靠“软”性的文化、使命、价值观等來引导,让员工认同“不能只看KPI”的理念;(3)金钱奖励和惩罚这种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不能发挥员工的所有潜能,反而致使优秀员工的流失。在现
6、代商业环境卜,耍想真止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能力、保留好的员工,耍靠关乎人性深层的“软性”的东西。经常与员工保持对话,对员工提供帮助、辅导、培训,使其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员工的发展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是正确的途径。案例2:错把年度销售计划当战略;把实施平衡计分卡当成“目标层层分解”那么简单。林俊杰首先借用“开车”的例了说明年度销售计划、利润指标为什么不是真正的战略。“当我们开车前往目的地,我们根据经验判断车的速度,估计几个小时能到达等。这不是战略。战略是什么呢?当我们希望到某地时,我们决定何时到达、用什么工具、走什么路线等。当然也可能路
7、上会发生各种问题,如交通堵塞、道路改变、用雪雾犬气、车了抛锚等等。所有这些我们都耍有预先的分析和相应的准备措施,这才是战略。公司也一样,只根据往年经验对今年销售作个估计不算是公司的战略。战略要处理的实际上是对公司未來发展可能造成危害和提供机会的变化。这就是营运和战略的木质区别。战略管理能力强的公司会密切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主动利用机会、避开危机,求得快速发展。由于国内企业战略管理能力普遍不够强,又没有去深入思考如何首先加强战略管理,因此在面对这样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要求”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少质疑,“我们的企业一直以來就没有什么战略,
8、那是否就不能再使用平衡计分卡?”对此,林俊杰的回答是:我们应该把实施平衡计分卡当作提高战略管理能力的契机,而不是避重就轻或知难而退。中国企业要认真弥补在战略管理方面与跨国企业的“差距”,把它当作企业的“内功”來修炼。案例选自17HR人力资源论坛ht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