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

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

ID:42578757

大小:42.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8

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_第1页
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_第2页
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_第3页
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7在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之我见摘要: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的论述。因此要真正的学习并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地运用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史料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用有趣的史料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引用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史料能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还能实现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逐步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在历史教学屮,如果离开了基本的历史材料,教学

2、只能是空谈。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己。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甚至连考试都应付不好,丧失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历史教学是违背历史教育本质的,是没有意义的。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高屮历史教学屮运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教材中固有的知识,还应该学会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其中就包括了“处理史料”等历史方法的学习),进而能提出自己的观

3、点。史料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d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消除学生认为学历史就要死记硬背的心理障碍。具体操作是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牛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如讲授高一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一新中国外交》一课,讲到新中国五十年代外交时,可补充关于体现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上机智的一系列小故事,从而激起学生

4、对新中国外交史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通过史料补充,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突岀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悟不深,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在此补充一些与教学难点有关的材料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始终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本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中,在课本112页在讲“从治“公民”到治“万民”的知识中”,我举例:事例公元前44年,罗马街头:小亚细亚商人艾哈迈徳定居罗马两年,在罗马做生意,有一次运来的货物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假如你是当时

5、的法官,你会怎么判?为什么?结果:法庭不受理此案。理由:艾哈迈德不是罗马公民。事例二:公元116年,罗马街头:小亚细亚商人艾哈迈徳定居罗马两年,在罗马做生意,有一次运来的货物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假如你是当时的法官,你会怎么判?为什么?结果:法庭受理此案,展开调查,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理由: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了《万民法》,《万民法》适用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许多知识借助于书本上的内容是很难突破难点的。历史材料的补充可以

6、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出重点和难点。三、通过史料补充,使教学环节自然过渡。恰当地补充相关史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环节之间自然过渡。如在讲授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在课本24页讲完《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我补充了以下材料:〃南京等一系列条约后,英商欣喜若狂,梦想每个人每年仅一个睡眠帽,英工厂就供不应求了,1853年与洪都拉斯英棉纺织品的消费量:〃②国家人口消费比例中国3.6亿人均0.75便士1洪都拉斯14600人均934.5便士1246给出问题丄、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彖

7、?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3、这种现象导致了什么事件的爆发?学生很容易思考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从而实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渡,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有较大的帮助。四、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辨析能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是最终n的,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史料引入高屮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

8、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在讲解必修三《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88页知识点“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时,我通过两个案例来介绍。事例一:文革:红卫兵的命运。介绍最后的知青康国华:从施暴者到受害者,从我不道歉到迟到的道歉。以及同时期的理性的选择者易中天的不同命运引发学生自己的感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