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吏胥制度

清代吏胥制度

ID:42537473

大小:64.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17

清代吏胥制度_第1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2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3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4页
清代吏胥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吏胥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清代吏胥制度吏胥是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个王朝的官僚政治系统中,虽然官员占据着主要,吏胥居于底层,但吏胥在人数上远远多于官员,而且往往是统治机制运转的实际操作者,以致在某种程度上把持着事权。可以说,朝廷政策的制定者是皇帝和少数权臣,而日常事务的办理则操之于数量众多的吏胥。如果吏胥出缺,各级官署都将难以运转。并且,吏胥处于官民之间的结合部位,是各级官署行政信息的搜集、整理者,是官民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渠道。因此,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如果离开了吏胥,则官僚机器将难以运转。清代是吏胥之制得到充分发展并抵达高潮的时段,也是其终结期

2、。吏胥大量地存在于传统社会的各级官署中,形成了“有官则必有吏,有官则必有役”的现象。学术界对自先秦迄清代的吏胥问题,己有一些研究,并且宋元时期研究相对较多(许凡:《元代吏治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版)、(日)牧野修二:《元代勾当官体系研究》),而对明清尤其是清代吏胥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论文少,有些著作中的部分章节涉及吏胥制度,如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等,对不同时代吏胥制度的不同侧面进行了考察。这与吏胥在清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称。一、“吏胥

3、”的界定中国传统社会有“官吏”一词,或简称“吏”,这是广义的“吏”,为官员的通称,包括官僚机构中的各级行政人员,“吏治”、“大吏”、“长吏”、“百吏”、“循吏”、“能吏”等两字词中的“吏”,均指官员。中央六部之一的“吏部”也是选任职官的部门。狭义的“吏”又与“官”有所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言:“官,事君吏也”,“吏,治人吏也”。官、吏之别主要在于,官是职官,有品级,可以不断升迁,居于统治集团的上层和中层;吏指椽吏、吏员、吏典等,无正式官职,无流品,越到传统时代后期,吏的出路越狭窄,很难进入官员队伍,即便进入也限制在低级的杂职官,他们处于统治集团的下层。所谓“胥”,意为有才智之人,也

4、指宰官之吏,庶人在官给徭役或捕盗贼者亦为胥。“胥”的本义包含后来意义上的官、役两层含义,不过后世常用之“胥”多指“役”,而少用其“官”之意。后世常见的“吏胥”、“胥吏”、“吏役”、“胥役”等词汇,其含义除指吏员外,一般还包括“役”,即俗称之“差役”、“胥差”、“衙役”等。吏在编制上多有定额,当然也有经制外的吏,而且,吏经考选任职,在清代以前多有俸禄。役则是在朝廷役法之下征派或雇募民户服役,是无偿劳役,带有强制色彩,当然,后世之役也有工食银,役的人数更多,在编制上不如对吏的要求严格。吏主要以脑力劳动为职事,役则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正象历史上的官与吏有时难以区分一样,吏与役也常常混为一谈

5、,故而历史文献中往往用吏胥、胥吏、胥役一类词来单指吏或役,或通指吏和役。(吏与役却越来越靠近,这就造成了在历史文献中,“吏胥”在概念上并不绝对清晰,而要视文献的上下文语境而定,或指吏,或指役,或是吏和役的合称。由于“吏胥”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历史资料中往往吏、役不分,吏、役之事有着密切联系。)官、吏之分出现于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政书《周礼》中的“天官家宰”篇云:“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此论可见西周时,吏的身份低于官。秦朝有“以吏为师”的规定,此处“吏”是指执行法制事宜的各类官吏,其中有官也有吏。汉代,“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

6、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即县丞、县尉称作吏。颜师古《汉书注》曰:“吏,理也,主理其县内也。”一县之主官即为吏。可知汉代“吏”概念也可包含官,如县尉称长吏,郡守称主郡吏,郡尉称郡吏,九卿称大吏。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役的区别己很明确。到隋唐,因科举制的确立,官与吏便从体制上区别开来,此后,官吏之间截然两分。清代官、吏之别更为清晰。光绪朝《大清会典》对“吏”的界定是:“设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曰吏。”表明吏既不同于主政之官,也不同于从事体力劳动的皂隶衙役。《大清会典》还对吏胥的不同职名一一叙述,将京吏和外吏加以区分,对吏胥的选用、升转、离役等制度都有详细

7、记载。将官制与吏制明显区分,并将吏制著之官修典制书,标志着长期以来官吏分途的制度以及吏制至清代己经完全成熟。二、清代吏胥来源及从吏动机(一)清代吏胥的来源大致有以下三类:1、普通农民在中国传统时代,各级衙门的吏胥人数众多,清代仅州县衙门的吏胥就在几十万以上,他们绝大部分都来自普通百姓。从官方对承充者的要求来看,也是在有身家的民人中挑选,清初纳银充吏,虽然要求有较好的家境,但是,他们仍然不过是普通人家。这些承充吏胥的民人,“吏胥多读书识字,粗知义理,习典故”,因此,多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