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08137
大小:4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从吏胥制度看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吏胥制度看清代社会对新政治形态的诉求王雪华提要:吏胥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形态中重要的行政载体,有官必有吏。从清人对吏胥之制的表达层面看,已经认识到官与吏不可分离,并对吏胥之弊深恶痛绝,却无以自解。从其实践层面及所折射的思想层面看,则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存在着对专业人员的极大需求,透露了辨别政治与行政、政务人员与事务人员的要求,以及给予专业人员以法定地位和职权的诉求,也宣示了选举制度的危机及走出传统的要求。关键词:清代吏胥官僚制度科举制度中国政治体系由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变始于晚清,然而,传统政治形态中的进步因素和条件早已存在。这些新因素虽不壮大,又有巨大束缚,却在积累
2、和准备着现代转变的条件,预示着必得有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将历史引入新的门槛。中国古代是以官僚治国,科层制组织以其精密性、连续性、有效率以及严格的隶属关系,使其在技术上有了超越于其他组织形式的优势,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正是基于此,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很早就具备了政治现代化的某些最‘现代’的因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陶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59页。。在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体系中,官员和吏胥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有官则必有吏,有官则必有役”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卷24,陈宏谋《分发在官法戒录檄》。,二者不可分离,同为封
3、建王朝行政执行系统中的两大载体。其中吏胥制度以清代最为典型,清代吏胥不仅员额多,有实权,而且积弊重。顾炎武即言:“今夺百官之权,而一切归之吏胥。是所谓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顾炎武:《日知录》卷8,“吏胥”条。其利弊得失归根结底均与此时的官僚政治形态密切相关。从吏胥之制与官僚政治的关系出发,不难发现其间隐含着走出中世纪的某些诉求和征兆,值得予以关注和研究。一、清代吏胥之不可一日或缺及数额之巨大,表明存在着对专业化人员的极大需求官僚制度原本是以精密的专业分工、有效而集权的文官政府为基本特征,唐宋以后,官员的选拔更由科举考试而来,然而,从经学和文学教育中走出的士人和官
4、员,因缺少行政事务中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即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又多不能久任,故一旦临人决事,往往只能授权与吏胥。越是到传统社会后期,这种现象越是明显。乾隆时人邵晋涵即言:“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名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汪辉祖:《学治续说·用人不易》。嘉庆帝亦言:“自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百司庶尹,唯诺成风,皆听命于书吏。举一例牢不可破,出一言唯令是从。”《清仁宗实录》(二)卷130,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757页。清代官僚制度的主要弊端在于,例案日繁,而官不习事,官不久任,治官之官多,治事之官少,这就使官僚政治所预设的对官员专业素养和行政效率的
5、追求目标落空,而令行政功能的执行者由官转为吏,从而造成了行政权力乃至部分决策权力的下移。行政权力下移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官、吏之间的矛盾,并使吏胥群体能够通过拥有公共权力而“寻租”。实际上,为防备吏胥盘踞衙门,朝廷一直对吏胥任职有所限制,如规定吏胥着役以5年为期,禁止连任。乾隆《大清会典则例》载:“乾6隆四年奏准,内阁、六部并各衙门即用书吏,五年役满,各该衙门务于一月之内,即将该吏着役时地方官印结,并取具同乡京官印结,一并咨部注册选用。”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0《吏部·除授》。各直省吏攒供役也以5年为限,役满考试,合格者用为下级官员。而吏胥并不肯轻易退役,有役满未退者,有
6、“更易姓名,改移籍贯”再次充役者,有“潜匿京师及附近州县”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4《吏部·书役》。者,以致冒籍、冒姓充役的现象屡禁不止。更有役满吏胥将职位私相授受,从中收取“顶首银”,甚至仍能于暗中操控衙门事务。吏胥以各种手段,朝革而暮入,此处革而彼处入。乾隆朝储方庆言:“吏胥之姓名,非若士人之登天府列贤书者,可一一稽也。朝而革,暮而复入,革于此,复移于彼。至万不得已,而又使其子弟为之。”官长则“特取捷给可供事左右而已,固不暇考其所由来也。朝廷虽设重法纠之,而人亦莫敢发其奸。故夫革役之说,甚不足以慑豪吏之心也”《皇朝经世文编》卷24,储方庆《驭吏论》。。所以,虽然清初“
7、数有裁革之诏,亦稍稍奉行之,然今日汰而明日复矣。巡按之署撤,而督抚取而用之矣,吏胥之有罪者,县发觉之则入于府,府发觉之则入于道,道发觉之则入于院”《皇朝经世文编》卷24,侯方域《额吏胥》。,清除吏胥之难,也起因于官员对吏胥的依赖。雍正六年,湖北布政使徐鼎在奏折中明言:“盖向来内外衙门,皆有世缺,今内部已大清厘,而外省犹多影射,上下各官非不欲严行革除,实因一切档案,素系伊等掌管,汗牛充栋,一时岂能检收。若遽将伊等斥逐,则或私自挟藏,或投诸水火,一旦需用,无从查问,以此因循,遂难更改。”《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96,雍正六年九月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