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531763
大小:19.13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17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说教材《孔子拜师》是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一组近义词,“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
2、机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学无止境”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二、目标设定: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通过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4、用抓重点词的方式理解感
3、悟孔子的品行,渗透“学无止境”的学习精神。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感受孔子学无止境的精神。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三、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四、教学过程1、出示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导入:同学们,让我们用这句名言欢迎在座的各位老师,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那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呢?孔子生活在
4、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孔子拜师求学的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学生通过课后资料袋说说对孔子的了解,师概括总结,板书课题,讲解“拜”字,学生通过课题提出问题。)2、初读课文,研读课文: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解决问题:通过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个问题?①拜谁为师?:孔子拜谁为师?老子又叫什么?孔子叫什么?还叫什么?老聃是老子的号,孔丘是孔子的名,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人们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号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男子称为“子”,于是后人就尊称他们为“孔子”、
5、“老子”。出示“老子”的资料,自由的读一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老子怎么样?(师相机介绍老子并板书“老子”,解释孔子和老子的名和字的由来。)②为什么拜师?:老子的学问这么深,孔子对他佩服到了极点,可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个怎样的老师?“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通过找近义词来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是啊,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渊博”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渊博”说句话吗?(通过寻找近义词来理解“远近闻名”的意思,随文理解“渊博”的意思,学生在理解词语后用“渊博”说话,进行说话练习。)③去哪儿拜师?:还解决了哪个问题?孔子去哪拜师
6、?能不能把话说完整?: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老子为师。让我们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大声的读一读这一段,同学们,此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④怎样拜师?: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多读几遍,谁愿意来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你从哪个词与体会出来的?出示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谁愿意大声的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中你理解哪个字的意思?风是刮风,餐食吃饭,露是露天,宿是住宿睡觉,能不能连起来说
7、?像这样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去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拆字解词”的好方法,谁愿意用这个方法理解“日夜兼程”的意思?“兼”是加倍的意思,白天晚上加倍的赶路,再读读这两个词语,孔子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白天晚上加倍的赶路,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老师把这两个词语送到句子中去,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地这句话?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观看地图:曲阜在山东省,洛阳在河南省,从曲阜出发要经过七座城市才能到达洛阳,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靠一双脚力,谁再来读这句话,把曲阜到洛阳的距离遥远读出来?(指名读、齐读、男女分读)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也看到了孔子一路的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