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

ID:4251599

大小:336.54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7-11-30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_第1页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_第2页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_第3页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_第4页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楞严经凊净明诲章亲闻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楞嚴經凊淨明誨章親聞記楞嚴經凊淨明誨章親聞記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筆記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日在加州德安乍學院(DEANZACOLLEGE)講《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為時一週餘。承符親聆錄音帶後,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各位同學:今天我們研究的是《楞嚴經清淨明誨章》,前次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時候,關於《楞嚴經》經題已大略介紹過,茲不重述。這一章稱之為「清淨明誨」,是佛在經中為我們講的,從章題中就可以了解經文旳大義,其內容與淨宗主修的《無量壽經》非常接近。《無量壽經》所教的修學綱領有五個字-清淨平等覺,此

2、五個字是大乘佛法修學的總綱,所有一切大乘法門都離不了這個標準。「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佛法中所講的真如、體性都說的是這一個東西。在教義上說,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可見經題已經圓滿具足戒定慧三學,包括了整個佛法旳內容。在中國大乘佛法中,各宗雖然用的方法門徑不相同,而修學的原則目標絕對是相同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殊途同歸。」通常佛家講的三寶,特別注重在自性三寶。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實在講,三寶或三學,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證到一個,其餘兩項也都同時證到了。禪宗達摩祖師在此三條中選的是覺,

3、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覺門而入。教下如華嚴、天台、法相、唯識、三論等宗都從正知見之平等門下手。淨土宗修清淨心,從淨門下手,心淨則土淨,如何才能修到清淨心現前,並不簡單。修學往往得不到清淨心,其原因就是有障礙,如果這個障礙不除,這一生縱然念佛也很難往生。應知我們自無始來生生世世都在念佛,皆未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今天我們的緣很殊勝,遇到真1楞嚴經凊淨明誨章親聞記實經典-《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等淨土五經一論。現在所講的是《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說明人生的障礙在那裡以及如何消除。明是明瞭,誨是

4、教誨。經文共有四段,都是關於戒律方面的,讀了之後才能真正明白佛法持戒的真諦,如何持戒念佛。果能依教奉行,這一生的障礙才能消除,往生才有把握。今天發的課本是由明朝交光大師所註的《楞嚴科會》中擇出影印的,共計十頁,供養各位。符按:法師開始講經文是由《楞嚴經》第六章後段起,其文曰:「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佛為什麼向阿難提出毗奈耶與三決定義?因為阿難向佛說:「我現在已經了解修行成佛的法門,但顧慮到末法時期的眾生,去佛時遙,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何使人收攝其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安立道場、遠離魔事,請佛開示。」佛讚

5、許他的所問,所以講了這一大段清淨明誨。茲將阿難請法的前一段經文照錄於後。讀者先讀此文,然後再接下去,即可了解其來龍去脈。其文曰:「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

6、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這段經文是《楞嚴經》第六卷最後的一段,文殊菩薩撿選圓通之2楞嚴經凊淨明誨章親聞記後,阿難尊者於大乘佛法之修學已經完全明白了,但又顧慮到將來眾生,在佛滅度之後,所遇到的困難比佛在世時更為嚴重,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難辨,是非善惡不明,一般人不迷惑、不入歧途非常不容易。所以阿難請示佛陀,如何才能得清淨心與清淨行,成就自己的道業。佛告訴阿難,你常常聽我講有關戒律的開示,戒

7、律的大原則是三決定義,即戒定慧。學佛如想成就,決離不開戒律,一般人很難接受,也不願接受。經典所說的理論很喜歡聽,提到戒律就搖頭了,做不到。所以現在講經的還有,講戒的沒有了。各道場傳戒時,若是不講戒就不像話了。雖然講戒也是敷衍場面而已。時間短也講不清楚,也不會認真去講。在這段經文裡,佛特別提出三決定義。決定你能不能超越輪迴,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以及決定你能不能往生。此刻完全講真話,一切權巧方便都不講了。首先說到「攝心為戒」,著重在攝心,這是大乘的戒律,也是一乘的戒律。經論中常說一切唯心造,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是萬

8、法的主宰。六道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是散亂心,所以有生死輪迴。上次我們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戒圓滿,「淨念相繼」是定慧圓滿。淨是定,念是慧,一句佛號三學具足。真正有功夫念佛得力的,並不是普通人,這是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