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ID:42503385

大小:286.5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16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蒙古赤峰二中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斯文”一词最早出H《论语•子罕》“子畏于匡,H:'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了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承认。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阳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Z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Z显者谓Z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

2、”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上子心屮和君王谋略屮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徳标准与理想追求。先秦诸了、百家争鸣,“斯文”并没冇夭折于秦始皇的“焚巧坑儒”中,反而随着六经的传世,一宜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者,……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同时,斯文述更多地体现在“教化”Z中,政以

3、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蕴。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Z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小记载道:“罢黜白•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倫家思想Z精华,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Z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要斯文。“斯文”Z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來了

4、-•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火传,天下Z士,背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颍等人家的努力下,一批倫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颍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依然以四书九经为基木读物。即便是进入民国时期,那些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近代学者,依然带有“遗老遗少”的气息。在陈寅恪等人看来,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而当下严重的国难更凸显出维持“国性”的必要

5、。(选自2016年3月31日《光明FI报》)1.下列关于“斯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斯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孔子赋了其“天道”的内涵,它藏于历朝礼乐制度与典籍中,反映了一个时代与社会的道德标准与理想追求。B.“斯文”作为一个词,最早出于《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斯文”或延续或断绝,取决于“天”的总愿,它不会随任何人的去世而消失。C.“斯文”作为一种文化,它藏于礼乐制度中,故礼乐兴,则“斯文”在;“斯文”又藏于文化典籍小,秦始皇时“焚书坑儒”,但“斯文”未绝。D.“斯文”兴衰与国之兴衰有关联,古代王权对百姓的“教化”中体现出“斯文

6、”的意蕴;古代士了、君王亦多以此为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代时,斯文就是倫家思想,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夭下均以倫家思想为正统,斯文也便成为许多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B.三国南北朝吋期,因世多变故,"礼崩乐坏”,中华大地“斯文扫地”,朱熹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Z士,背本趋末”。c.唐宋时,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Z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壯”,“斯文”复兴。D.民国时期,一•些曾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学者,忧心于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消逝或被改写,但因维系

7、“斯文”传统而带有“遗老遗少”气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原话,旨在说明“斯文”、道与礼乐制度的关系,即斯文的内涵即为“道”,礼乐制度为“道”之载体。B.小国历朝历代都讲究并尊崇礼乐制度,并用儒家思想來教化白姓,这些都说明“斯文”在古代君臣治国安邦、修身治家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C.“斯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汉代至唐宋至明清,从《六经》到四帖五经,或兴盛或沦落,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斯文”Z主要内容。D.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成为倫家思想之精华,倫家思想逐渐成为屮国文化正

8、统,“斯文”因受国家的推动而开始兴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后而题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