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ID:42486675

大小:17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16

上传者:U-7604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广西浦北县金浦中学中学2017年秋季高二年级9月份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一.选择题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下列哪一思想不能反映20世纪屮国引进和吸收了“外国的进步文化”()A.维新思想B.三民主义思想C.民主和科学思想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分析能力。解题的突破口是“20世纪S维新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与此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2.元代杂剧《窦娥冤》描述一位叫窦娥受害含冤而死,她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这种描写()①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②折射了劳动人民的正义呼声③反映了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④表现了封建法制的阶级属性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排除⑪“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这三桩誓愿都得到了实现”等材料说明元朝的司法腐败导致窦娥受害含冤而死,折射了劳动人民的止义呼声,异常天气的出现反映了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②③正确;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所以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3•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韦IZ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指承认和运用商品市场经济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是本质。4.赵本山二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多次获得全国“小品王”的称号,参加制作、拍摄和演出过十余部影视剧,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当代文坛领军者王蒙称Z为“赵 本山文化革命现象”。“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发展才是硬道理”方针的提出B.“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甚至出现了“赵本山文化革命现象”,这些都是市于我国文化科技领域实行的百花齐百家争鸣的政策,有着宽松的政治环境。体现了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所以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4.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B.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C.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知识普及”,其反映的是造纸术传播到西方,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反映的是印刷术西传的影响;D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考点:古代屮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的影响5.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來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徳意志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到1871年德意志已经完成统一;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体现普鲁士在各邦中占据独特地位,但是其权力受到其他邦国的制约,反映了联邦制的制衡原则,故C项正确。点睛:材料“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屮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 票制服普鲁士,确保口己的权力不受侵犯”是解题的关键。4.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作斗争,被罗马教会视为异端并处以火刑。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徳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马丁.路徳免遭其难的主要原因在于()A.反对赎罪券得到教会人士的同情B.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最终宽恕C.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而得到德意志诸侯的保护D.创立路德教派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鲁诺的遭遇和马丁路德截然相反,主要原因是二者的思想虽然都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马丁路德主张国家主权高于教权,因此得到了诸侯的拥护,免于劫难,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5.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绘画和各种tl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屮国题材和模仿屮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曾说,屮国风格己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和家具,不久恐怕连基替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B.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C.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D.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答案】B解析:从材料“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屮国风屮可以看出,18世纪以前的屮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的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正确;西学东渐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排除A;中西方科技的差距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排除D。所以选B考点:屮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屮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影响18世纪的欧洲6.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这说明工业革命、顶目吋间、、职世人口工花业产值頁林;鱼业比畫利适业和釆旷业上靈农林;鱼业比重刊适业、釆牯业等100135.9%29.7%325%23.4%185121.7%429%203%34.3%A.提高了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B.实现了英国向工业国转变C.引起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D.改变了英国世界经济地位【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小没有体现出农业实行机械化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屮农林渔业比重和职业人口降低,制造业和采矿业比重和职业人口上升,且超过农林渔业,反映出英国转变为工业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故C项错误;英国在工业革命前后都是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强国,故D项错误。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4.“XXX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A.大跃进吋期的教育对该人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B.1977年恢攵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该人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C.1972年屮美关系正常化对该人成为教授至关重要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该人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该教授履历中可以看出,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而“文革”后的恢复高考则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材料屮没有体现;《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颁布的,故D项错误。故本题B。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统一高考5.下面是顾炎武《日知录》部分内容摘录。据此可以判断,顾炎武主张()•人君之于夭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以夭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A.以民为本,实行“仁政”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强调“法治”,君臣平等D.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的民本与仁政思想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身属于顾炎武的主张,但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C项错在强调“法治”上,排除;材料论证了要求限制君主权力,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天下人,这是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属于早期民主思想,D选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4.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致使西欧A.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B.丰富的原材料降低了制造业成本C.西欧的商贸中心市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D.人们的商业冒险意识和财富观念增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造成了价格革命,结果使封建主和下层人民的收入受到严重损害,而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剧增,在金银存量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故答案为A项。B项只能导致制造业主的收入增加,不会影响财富的重新分配和阶层分化,排除B项;航运中心的转移只能使大西洋沿岸的商业资产阶级财富增加,排除C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并不能导致西欧国家的上述变化,排除D项。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价格革命【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引发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量低价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E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屮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木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 的新贵族。价格革命还对不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影响。4.1850年,马克思看到一台电力机车模型后,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一一电,将取而代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实了马克思预言的正确性B.当时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的问世是此预言的基础C.电灯、电话、电影放影机的涌现印证了这一预言D.电气技术比蒸汽技术将提供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屮的时间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马克思在预言电气时代的到來,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而不是预言的基础,这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所以错误的是B,CDA正确。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发电机5.闽浙总督伍拉纳之子伍子舒在《随园诗话》上的批语说:“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这则材料()A.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B.说明朝野对越剧的喜爱C.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D.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适至(乾隆)五十五年,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先大人(伍拉纳)命带三庆班入京,自此继来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京剧的形成,故是京剧的形成佐证之一,D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是徽班进京的最早记载,故A排除。材料与越剧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体现传统剧种种类繁多,故C排除。所以选D。考点:古代屮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6.《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的制定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扩大了法律的适用范围C.提高了平民的社会权力D.使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减少【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错在“消除”;《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没有扩大法律的适用范I詞和提高平民的权力,故B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减少,故D项正确4.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A.日心说B.进化论C.量子论D.相对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意在扰乱対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可以说明该学说对宗教信仰不利,同吋该学说对人们思想的触动超过了牛顿学说,由此可知只有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才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B项,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进化论5.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造成元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B.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C.戏曲创作者深入社会生活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求,逐渐倾向于大众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A正确。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兴起是在近代;C项说法错误,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仕途无望,把一腔的热情融进了元曲的创作,因此文化水平较高;D项和材料无关。所以选儿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元曲6.雅典某一机构虽然始终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但在很长的吋期内并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因此,这一机构实则有利于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这个机构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会议C.陪审法庭D.十将军委员会【答案】D【解析】材料“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上层分子学握国家实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指十将军委员会,故D项正确;A项不实行选举制;BC项不能“连选连任”。点睛:材料“保持选举制,且可连选连任”“不给最高长官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上层分子掌握国家实权”是解题的关键。7.《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包括种植 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据此可以推测A.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m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都能白给白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B。题干强调地主m庄式经营的特点,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o4.近代西方有一位思想家主张:“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Z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屮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这一主张是()A.天赋人权说B.三权分立说C.人民主权说0.社会契约论【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材料信息并结合卢梭的思想主张回答。从卢梭的前半句话“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中,可以分析出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故D项正确。AC与题干核心思想不符:B不对,卢梭主张民主共和,但反对分权制衡。所以答案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是关于统一文字的,下列字体哪种最有可能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 if士曾是曇抵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的文字应该是小篆,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C项正确。A是楷书,楷书笔势开张、雍容大度;B是隶书,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D是行书,行书飘逸潇洒。所以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4.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1.37石32石屮原农耕区30小亩1・5石45石西北屯垦区74小亩0.4石29石此表可以用來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高,这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选项正确;虽然南方农耕区年人均耕FT1数最少,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居中,不能说明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故A选项错误;西北屯星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低,故B选项错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各个地区的的平均亩 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牛•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原因,当时屮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据此即可止确判断。23•“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个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支离破碎的感觉”。文中他的作品是()A.《石工》B.《格尔尼卡》C.《日出•印象》D.《自由引导人民》【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所述是毕加索的作品特点,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A项是新古典主义美术;C项是印象画派;D项是浪漫主义美术。所以答案选B。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格尔尼卡》24.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來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的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答案】A解析:依据教材知识,李贽的思想是“离经叛道”的,对正统思想发出了挑战,而根据材料中“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与世不相入”分析可知,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说明李贽著作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A项正确;他批判的是道学思想和程朱理学,B、C错误;作者主张与佛家学说无关,D错误。所以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29.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第七扶……第八软尢川*1囚玄肚允鸽丈沽地右几有玛京加X泠通追之各炮占一律削平,现已谡法舸办。第九获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11条约》【答案】D【解析】材料“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Z各炮台一律削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Z各炮台一律削平”是解题的关键。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咎于当时思想激进的 “左”倾经济战略和政策,因此改革最初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屮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还首次明确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吋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8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屮间过渡模式,到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这就为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不仅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而且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一一中国改革开放》材料二二战中,国家干预保障了英国社会经济稳定,人民营养平均水平甚至还有提高,国家干预在英国人头脑中扎了根。1945年,“社会主义”政党工党执政,他们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但是,60年代下半叶开始,出现日益严重的“英国病”,即一方面发展停滞,另一方而物价飞涨。70年代经济不断下滑,失业增加,罢工浪潮活跃。1979年,保守党撒切尔夫人上台,采取货币主义思想,开始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金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一一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的基本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英两国经济改革的共同之处。26、【答案】(1)特点:“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2)特点:(概括归纳,纯抄具体措施建议不给分)1945年后:实行凯恩斯主义,刺激消费(实行福利国家制度也可);加大国家干预。(推行国有化也可);1979年后:实行货币主义,减少开支(可摘抄二、三点撒切尔改革措施);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 (3)根据国情及吋调整基本指导方针;减少国家的干预;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1)木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得出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根据,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得出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得出,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第二小问原因,从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历史教训,政治上十一届三屮全会改革开放的实行、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上经济不断发展,思想上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特点,1945年后的改革政府颁布法律和实行国有化,国家,计划吗I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说明是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加大国家干预,实行混合经济,撒切尔夫人改革则实行货币主义,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第二小问作用,1945年后的改革,根据所学可知推动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改善国计民生,建立,福利国家同时也造成,滞胀'局面,根据,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可得出撒切尔夫人改革走出,滞胀',经济发展,改善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吋,削减各种福利开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可得出民众的福利与权益受到一些抑制。(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和英国两次改革可得出两国都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基木指导方针;中国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国撒切尔夫人改革以货币主义为指导,两者都减少国家的干预,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2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尽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美国仍是二战唯一真正的胜利者。正是在这种实力悬殊的背景下,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并着手在大英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被称为“美国治理下的和平”的国际新秩序。相应地,二战后美国外交战略出现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的不卷入政策转变为国际主义。实力的增长也导致美国的野心口益膨胀。在设计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时,美国的决策者意识到苏联将是主要障碍。为了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美国也冒险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儿场“热战”,并为此付出代价。此外,美国还或秘密或公开地支持美国认为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众多国家,包括•危地马拉、伊朗、古巴、刚果、智利、安哥拉、格林纳达和阿富汗。为了支持这些口称反共的独裁者,美国的政策背弃了美国外交战略的初衷,迫使这些国家的精英走上反美的道路,这也玷污了美国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国际声誉。尽管如此,“冷战”吋期美国外交政策整体上还是成功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冷战”结束时,苏联解体,美国则在世界上独占鳌头。 ——梅仁毅等《美国是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的一一基于关键时刻外交关系政策的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带來的影响。【答案】(1)①美国实力的增长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②英国等传统大国的衰落;③美苏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2)①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立和美苏冷战与争霸局面岀现;②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局部战争频发;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实力,破坏了美国的声誉;④最终促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实力的增反也导致美国的野心tl益膨胀”“美周仍是二战唯一真正的胜利者。正是在这种实力悬殊的背景下,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美国还或秘密或公开地支持美国认为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众多国家”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国家实力、欧洲国家衰落、美苏关系等方面概括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为了阻止共产主义扩张,美国也冒险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儿场'热战’”“玷污了美国作为'自rfl世界'领袖的国际声誉”“'冷战’结束时,苏联解体,美国则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等信息可从对世界格局、世界形势和美国国家声誉等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原因”“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屮关键信息““实力的增长也导致美国的野心Fl益膨胀”“美周仍是二战唯一真正的胜利者。正是在这种实力悬殊的背景下,美国収代了英国的地位”''美国还或秘密或公开地支持美国认为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众多国家”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儿个方面。28、公益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系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 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材料二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一一(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材料三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一一从罗斯福到里棍》材料四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3)据材料三、四指出,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28、【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募捐方式相对单一;公益范围较为狭窄;缺乏法律规范。(2)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耍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3)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者完全來自政府;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原因: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罗斯福新政【解析】【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収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冋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 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归纳总结。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旨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这一做法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第(3)问分析材料三、四,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在资金的来源上,前苏联来自政府;美国则由政府和私人共同承担。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