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概论第一

透视概论第一

ID:42466950

大小:6.74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9-09-15

透视概论第一_第1页
透视概论第一_第2页
透视概论第一_第3页
透视概论第一_第4页
透视概论第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透视概论第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主讲:邓美林透视原理与技法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提问1什么是透视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这种现象就是透视。”透视“作为一种术语,是指通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的专业技法理论。透视学大气透视消逝透视线透视物

2、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会合于一点,则称为线透视。(放大透视,缩小透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的称为大气透视,也叫色彩透视.2为什么要学透视学一个刚进美术院校学画不久的人,往往会在实践中得到一些有关的透视知识,如:近大远小,正圆的杯口在画中要画成椭圆等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画面的主次,空间,远近,虚实等关系的处理不好有损画面的艺术性,完整性,生动性上帝居住于细节透视图和轴测图的区别透视图是按中心投影原理取得的。遵循近大

3、远小的透视作图规律。能反映画者在有限距离内所见的景物图形,和距离物体的远近。轴测图是按平行投影原理取得的。没有近大远小之分,也不会又聚拢和相交。类似于我国传统绘画中表现建筑和家俱的界画。(见P4)第一章东、西方绘画中的空间观念一西方透视沿革绘画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对透视的研究始于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中叶。根据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BC1)的说法,是古希腊人最初有了图像的缩减和投影的想法,目的是使所有画舞台背景中房屋达到错觉幻象的表现。14世纪,中世纪的艺术家们以希腊人关于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的知识为基础,

4、开始用从前景到背景前后一致的深远法努力构成写实主义的绘画空间,但是对画面上尤其是中景的物体安排以及正确的尺寸一直是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乔托(Giotto,约1266—1337)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文艺复兴大师之一。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初步的写实技巧和透视方法),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逃亡埃及》《三位一体》马萨乔理念:愈接近自然便愈完善创造性的运用透视法则处理三度空间为其他画家提供了范例圣罗曼诺之战乌切洛1445年镶嵌画佛罗伦萨乌菲

5、齐美术馆透视著作《绘画论》15世纪意大利画家,建筑家,剧作家列昂·巴替斯塔·阿尔贝蒂专门叙述绘画的数学基础——透视学《绘画透视学》15世纪意大利画家弗兰西斯卡透视教科书把透视的技术方法作了数学上的详细论述,从而为透视学奠定了严格的科学基础《绘画论》15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把解剖,透视,明暗和构图等零散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并论叙了绘画中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的规律,对后世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透视著作4.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阿尔勃列赫特·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

6、造型艺术中去,是透视学获得了理论上的发展。沿用几百年,称为丢勒法。5.《透视学》,17世纪上半叶,里昂建筑师兼数学家沙葛,在数学基础上研究透视理论,给出了几何形体透视投影的正确法则,以及几何形体各部分尺寸的正确计算6.18世纪末,盖斯帕尔·蒙若《画法几何学》,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劳动成果,由于他的完整的科学原理的运用,对发展造型艺术的几何原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二中国传统绘画中空 间表现方法(远近法)东方绘画中的空间观念及表现方法:多视点高视高远视距宋朝,宗炳(BC375-443)《画山水序》:“且乎昆仑之大,瞳子以

7、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kūnlánɡ昆仑山上的阆苑,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轴)寒林平远图[北宋]李成(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绢本墨笔206.3x10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11世纪……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8、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为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