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准确、鲜明、生动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

ID:42460747

大小:376.56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09-15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_第1页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_第2页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_第3页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_第4页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用-准确、鲜明、生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运用理解考纲语言运用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是2007年高考大纲中新的考点之一,它既反映语言运用的要求,也体现语言运用水平的高层次,与“简明、连贯、得体”并称为语言运用的两大原则。内涵诠释“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生动”是指描绘或表达具体形象可感。近两年高考对语言运用的考查,都涉及到“准确、生动”这两方面的内容,而“鲜明”的内容,考查则少有涉及。由于该考点“新”,故备考有一定的难度。“准确”内涵诠释准确是指在运用词语、选择

2、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例:古人在用词上尤其严谨,古代苦吟诗人,如贾岛、孟郊者为了“吟安一个字”可以“捻断数茎须”。为了一个词用得准确,可以想三五年。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经典的古诗练字就是范例。准确用词要注意几个“符合”。1、符合情境例1: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与李关系亲则“推”,关系疏则“敲”,而当时是半夜里〔连鸟都在树上的窝里睡着了〕,李凝住的又是幽居,因此“敲”门很符合情境。)2、符合心理例2: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3、开封。”3、符合程度例3:陶醉/沉醉/迷醉4、符合对象例4:随和/随便一群/一伙测试反馈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4分)(2006福建题)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5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改正:第一处:第二处:参考答案:第一处错误是“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或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第

4、二处错误是“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准确与鲜明我们在沟通交流时,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尤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前面,更要求我们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种鲜明的态度。“鲜明”内涵诠释鲜明,是语言运用的原则之一,具体指的是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言短意长,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鲜明,指颜色明亮;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从以上对“鲜明”一词

5、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运用要达到“鲜明”的目的,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表达的时候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2.表达的时候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新题示例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你点评下面的一则新闻。(6分)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个字。(2006年北京题)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无几,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为

6、无人问津而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点评:题目分析:解题时,我们要先明确题目的要求。题目的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直接清楚,不暗示,不含蓄;“不超过30个字”,就是要求我们的表达不要拖沓,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而题干的提示语对新闻点评的解说,就是要求我们在解题要注意表达得有评论的意味。由此可见,这一题目紧扣语言运用“鲜明”的要求,综合考查了我们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能力要求高,能考出学生真实的语言运用的水平。评分的标准:能合理概括、表现新闻的中

7、心事情,1分;有评论的意味,1分;评论中能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3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请你评卷(1)现在由于社会风气不好,人与人的诚信越来越小。得分:(2)部分青年爱心满怀,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存在于大部分青年身上。得分:(3)“爱心大巴”行动是爱心社学子们爱心的表现,而返校大学生却糟蹋了爱心。得分:(4)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社会上的欺骗之风盛行,杜绝这种风气是关键。得分:(5)由于猜疑,使爱心大巴成了伤心大巴,可见社会信用的缺失。得分:0分2分2分0分4分请你评卷(6)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的为期3天

8、的“爱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受到冷遇,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得分:(不够简约,45字,超过字数,6-1=5分)5分答案一:“爱心大巴”遭怀疑,大学生不信任感拷问学校教育,折射社会社会现状。答案二:“爱心大巴”免费接站遭受猜疑,折射社会信任危机。答案三:献爱心反遭怀疑,社会多欺骗使人心不安,我们还是要多相信人。答案四:爱心大巴”遭尴尬,不是献“爱心”这一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