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

ID:42457979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15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_第1页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_第2页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_第3页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_第4页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发展“三农旅游”,有效转移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瘁——以合肥市为例柳百萍、吴慧、张涛(合肥学院旅游系,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町回避的问题。分析合肥市劳动力转移现状,指正转移现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以及建立全曲小康社会。提出合理发展“三农旅游”,冇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最后提出战略思考,通过三个战略转型(农业供给结构、农民思想观念、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三个转型)保证一个转移的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关键词:三农旅游;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合肥一、合肥市农业剩余劳

2、动力转移现状及其指正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屮不可冋避的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越来越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全而小康社会的建立。据统计,04年末合肥市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96.8万人,其中当年新增2.3万人,当年从业的181.8万人屮,主要从业于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其它个、私企业,约有15万人未从业,这个数据与合肥市农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山表1说明合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约75万人,其中转移到乡镇企业约10万人,外出务工约48万人。分析合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现状,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3、。表1合肥市农村家庭基木情况(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农业主产需求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外出务工每户(人)3.0521.050140.68总计(万人)216141751048注:合肥市05年统计年鉴整理(一)三个主导流向,体现“人往富处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任何地区任何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人往富处流”的现象必然搂见不鲜。⑵合肥市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在流向上有三种表现:一是城乡间的“向心流”,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包围城市”,二是地区间的“梯度流”,即“孔雀东南飞”,外出人员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这种态势止好与我

4、国西高东低的*文为合肥市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和补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课题第一作者简介:柳百萍(1967・),女,安徽肥东,合肥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硕士,从事人口、区域经济和生态旅游研究。阶梯状地势一致,故口“梯度流”,三是国际间的“洋流”,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到国外工作。“向心流”最具冇代表性,肥东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中,75%的外出人员选择到省内外省会及其省辖城市,选择到县乡的只有25%。“人往富处流”的社会行为是经济差异的必然结果,并将继续存在。但需要指正的是,当今正倡导科学发展观,我们应正视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地位。从表2、表3可知,流入城市的农

5、民大部分属于初级劳务型,多从事于“脏、苦、累、险、毒”等工作,高收入的现代产业他们几乎无人进入,但他们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在以自己劳动所得勉强养家糊口的同时,也给城市现代文明传播了朴素的劳动价值观和服务理念,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带来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因此,农民在城市不是奉行“拿来主义”,相反却是“多予少取”,此时,我们更应考虑一下城市给了农村什么。表2合肥市不同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情况⑶(资料[1]整理)全市市区单位性质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1.395.785」61.281.412.48表3合肥市城乡劳动力从业

6、构成比较⑷(资料山整理)单位:%农林牧渔釆掘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研文教卫管理城镇0.51046.4335.4810086.96100100100乡村99.4910053.5764.52013.04000(二)持续增长的流虽,说明城乡差距在加大流量持续增长是劳动力转移的笫二个现状,该现状说明以下问题:-•是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二是劳动力素质整体提高导致迁移能力增强,三是国家和地区人口流动鼓励性政策的实施,四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加大。前三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笫四点是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富裕地区对贫穷落后地区的强大吸引

7、力所导致。口前,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农村劳动力输出年均分别为22万、16万、14万,03年以前,肥东县输出农村劳动力为年均19力。外出劳动力对家庭和地区农村经济增收起到一定的外补作用,但城乡经济收入差距仍在不断加大。分析合肥市社会发展人均指标,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1975元增加到2004年的2889元,人均年增收182.8元,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89元增加到8610元,人均年增收444.2元,城市增长是农村的2.5倍,更何况还是纯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不对等比较。这种差距己影响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在工

8、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普遍现彖,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