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的改革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的改革

ID:4241372

大小:192.51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1-30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的改革_第1页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的改革_第2页
资源描述:

《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的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综合浅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方式的改革文/李论摘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考核方式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好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受教育的自觉性,又可以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本文从当前思政课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入题,提出了思政课的考试形式应多样化、考试内容应多元化、考试成绩应面化。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改革作者:保险职业学院(长沙)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新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在全国各高校使用几年了,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本门课的考试在大多数学校实行的仍是一些传统的方法,主要看学生

2、考卷上的考试分数,而对这门课程后学生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的变化则没有相应地进行相应地考评。这种只考核学生道德理论水平和法律基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操守进行考评的考试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当前,许多高校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考试主要还是实行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卷面的成绩作为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这种以卷面考核为主的形式无法考查学生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的变化,也无从了解学生思想层面的变化。条之规定,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的认证标准(即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认证标准,对于在刑事诉讼中防止冤假错

3、案、保护无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种标准在现实中有多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却遭到众多质疑。因此,江显和博士认为,我国刑事诉讼应设立“排除合理怀疑”的认证标准(或证明标准)。虽然“排除合理怀疑”和“内心确信”的实质内涵一致,但是,“内心确信”属于证实主义,是从事实裁判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对指控犯罪的证明已经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这让人觉得“心证”是因人而异的东西,具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容易被误解为法官的主观臆断;而“排除合理怀疑”属于证伪主义,不仅意味着裁判者对指控事实的确信无疑,而且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甚至是案外人也不能提出合理的怀疑,这种经得起所有反证考验的证明结论,自然容易为社

4、会和国民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因此,在“内心确信”和“排除合理怀疑”两种表述之间进行选择时,选择后者比选择前者更具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四)关于刑事审判认证方式如前所述,英美法系的刑事审判认证方式属于当庭认证,大陆法系的刑事审判认证方式属于裁判认证。但实际上两大法系我们应当承认这种考试形式对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平时上课可以不认真,看书可以不认真,到了考试之前突击把书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便可取得好成绩。考完后便把学的内容抛到九霄云外,没有留下丝毫的记忆,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中会按照在课堂上学的去身体力行。这种考试也容易助长学生投机取巧的不良学风,许多学

5、生为了通过这门考试不惜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在考场上违反考试纪律。2.考核内容脱离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具有深刻思想性、较强理论性、突出综合性和鲜明实践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最终能达到知行的统一,因此应在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中能体现其实践性,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内容过于偏重对理论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记忆,不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这一基本要求,考试内容无法检查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让学生忽视了平时学习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从而造成了学习与实践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

6、,尽管学生在卷面上的分数很高,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仍是自私自利、不守公德,甚至违法。3.考核成绩无法体现教学要求均采取当庭认证与裁判认证相结合的认证方式,只不过采取当事人主义大英美法系国家更加偏向于当庭认证,而采取职权主义的大陆法系国家更加偏向于裁判认证。从我国审判方式来看,比较接近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但是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也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内容,突出了控、辩职能的主体地位,庭审要求控辩双方围绕案件的事实与证据、法律的适用进行言词相衡对抗,控辩双方当庭举证、当庭质证,法官居中裁判。由于庭审模式的转变,刑事审判认证方式理所应当由裁判认证方式转变为以当庭认证为主的

7、模式。因此,建立以当庭认证为主、裁判认证为辅的“双轨制”认证方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审判实践。参考文献:[1][3]何家弘.刑事审判认证指南[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13.[2]何晶.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4][5][10]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05,208,213.本文系江西教育学文科课题《刑事审判认证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企业家天地·193万方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