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96217
大小:390.31 KB
页数:70页
时间:2019-09-14
《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说明本课程是为中文本科(包括函授)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的性质、特点、介绍主要的理论观点、理论家以及理论著作。通过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创作和欣赏实践中,以中国民族的独特生命体验对文学和艺术的规律进行的探索,确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理论,同时为欣赏古代文艺作品以及现代的艺术提供良好的理论准备和素养。教学要求(1)按照历史的的线索,使学生有系统的全面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理论和文献。(2)要求学生对古代文论的经典文本有深入的理解,首先要克
2、服文言文的障碍通顺的朗读和理解文献的内容,其次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其中的理论内涵。(3)要求学生把文论学习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结合起来。导论中国文学批评并不如西方文学批评有其系统性的的探讨历程,除像六朝「文心雕龙」般有体系完整的著作外,往往大部分的论著偏于就事论事,或仅对个别作家或个别作品进行片断零星的研究,且史料的分析讲的玄远虚缈,中国的文学批评实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意象+想象),如评六朝谢灵运「出水芙蓉」:以一层诗的意象解释其作品,令人不可捉摸。纵观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历史,显然存在着中国古代至近代和
3、从古希腊、古罗马至近代欧洲的东西两大思想文化体系,它们都蕴含丰富的文学理论遗产。由于长期以来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以及我们自身研究的不足,多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是一座有待深人开掘的理论宝库。因此,对它的进一步深入研,也就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丰富世界文论宝库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形态文学理论体系刻不容缓的任务。批评观念: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观念简史一、先秦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文论的基本特点“先秦”,指的是秦朝(前221~前206)以前的历史时期。此一时
4、期文学批评的特点:当时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其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礼记・乐记诗经的“诗言志”定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乐象)功能:政治与教化的作用孔子(公元前551~479)在“
5、诗教”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的《论语》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⑴“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感发志意;观-考证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刺上政。⑵“尽善尽美”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⑶“思无邪”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孟子(公元前3
6、72~289)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两个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⑴“以意逆志”说: (孟子在回答弟子咸丘蒙关于《诗经·小雅·北山》一诗应如何正确理解后,进而概括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⑵、“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7、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文本内体会「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孟子万章上)主观的体会,直探诗人之志,把自己置身于诗境里去体会。知人论世:文本外体会知人-「听其言,读其文,因以窥其心而知其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孟子万章下)重视环境支配的力量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8、。《孟子·告子章句下》庄子“大美”与“朴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庄子·秋水》“虚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