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86161
大小:226.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09-14
《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习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考试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教育活动及教育学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明了教育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为学好本门课程奠定基础。2、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尤其要掌握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他们的主要学说观点;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2)本章难点是对教育的内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应有自己的理解。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1、广义的概念: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
2、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4、根据对教育概念的分析,可以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
3、的工具;41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2)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历来存在的两种错误的教育起源理论: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教育生物起源论;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教育心理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庠、序、校等;教育内容六艺——礼、乐、
4、射、御、书、数;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前者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教育内容几乎完全是军事体操教育,后者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多方面的教育。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前者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但各科都贯穿神学;后者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3)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出现的新的改革;社会主义教
5、育的特点。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41(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6、(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英]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卢梭的《爱弥儿》、[瑞]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最主要的观点。(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苏]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苏]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苏]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苏]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四)现代教
7、育理论的发展[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瑞]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